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师生“合谋”作假,诚信教育缺失
|
来源:中国幼教网 2007-5-16 10:32:00 |
|
“2005年6月20日至24日,在陆军某部参加军训;2005年8月16日,参观创新企业……2007年5月21日,在金牛区某街道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这是一份高三毕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但这是由老师整理好后播放在教室多媒体上的,学生的任务是工整无误地抄在自己的毕业表格中。
昨(15)日,西南交大教授陈光在自己博客上记录下这次“偶遇”,感叹“‘真实’已经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记者也从一些小学教师口中得知:“有学生为了评小红花或者三好学生,也会编造一些‘美丽的谎言’”。
□博客·曝光 师生“合谋”作假
昨日,西南交大教授陈光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这是我在成都点击查看成都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一个中学课堂内亲眼看到的真实的一幕。”陈光说,他除了是大学教授外,也在一些中学任成材顾问。几天前,他在一所中学开讲座时,却“偶遇”了一幕不愿看到的场景。
“当时中途休息,我在教室外面。”陈光的目光随意看进教室内,只见一位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文字。上面清楚写着:2005年6月20日 -24日,到陆军某部参加军训;2005年8月16日,参观成都无缝钢管厂;2006年4月25日,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三圣乡……
而学生们立即齐刷刷地将其抄录在自己的毕业表格之中。“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第一项参加军训活动外,其它活动纯属虚构。难怪孩子们在抄录这些不曾参与过的‘社会活动’时,会发出一阵阵笑声。”
谈起这次“偶遇”,陈光担心的是,“长此以往,诚信和真实的生命力到底能残存到多久?”
□谎言·调查 高中:迫于升学压力
昨日,就这种老师“帮助”高三毕业生编造社会活动鉴定表的事件,记者从一位中学教师口中得到证实:“这种现象有是有,但不是普遍现象。”他说,师生“合谋”谎言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接受父母安排的各种补习班。到了高二、高三就更紧张了,谁也不愿意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为得流动红旗
随后,记者找到成都某小学的一位教师,这位教师答应接受采访的条件是不能将其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见诸于报端。
她说,他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爱运动、爱劳动、讲卫生、做好事的优点,课间操、教室卫生、纪律秩序、好人好事等都要评分考核。“每周都有一次总结,做得好的班,学校就发个‘流动红旗’,获得流动红旗多的,期末还可以评优秀班集体。”
然而,该老师发现,在一些班级里,为获得更多的流动红旗,班主任和学生联合作假。少数老师竟私下教学生如何应付卫生检查和纪律检查,如何编一些路上捡钱、扶老人过街、捐款帮助山区儿童的“故事”。
大学:为提高就业率
陈光教授说:“大学生也会说谎。”他向记者揭示了“伤疤”所在。“大学生毕业后,如果在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按照规定,学校会将其相关档案返回原籍。”这便让那些户口不在城市,又不愿回家乡的学生感到压力。
学生看重就业机会,高校则看重就业率。“学校的就业率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产值。如果一个企业牌子再老、名气再大,没有效益就一切‘归零’。”陈光说,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学校采取将“临时就业”也视为“就业”的方法。于是,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一些渠道,找一个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但自己并未在里面工作的单位,盖一个章,递交给学校。“如此这般,这名学生的档案就暂时不会返回原籍,而学校的就业率也随之提高。两厢情愿之下,一个谎言就诞生了。”
□专家观点 教育的失败
针对这种师生“合谋”谎言的现象,四川省教育协会会长纪大海分析“制造”谎言的原因。
“高三毕业时,鉴定表上就有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项。”“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其‘素质教育分数’将会打折。”纪大海一语揪出捏造谎言的幕后利害所在。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本来是个好事儿,但如果学校不实事求是,甚至教师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制造虚假活动记录,这就是教师和校方的失职!纪大海表示,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本身是于社会、于学生个人都有利的事情,但教师以“学习压力大”为借口弄虚作假,使得学生在毕业前期经受一次谎言 “洗礼”,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败。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