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岁的子豪因父母离婚,从6岁起就四处流浪,靠捡垃圾为生。在路上看到有可乐瓶,子豪忍不住翻过铁网去捡。
面对“思思们”的监护难题,过半网友赞成应该由政府部门出面撤销失职父母的监护资格、将儿童送到民政福利部门,“让公家来解决”。但记者昨日走访了目前唯一能介入的政府部门——广州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却发现,他们也难以承担所有的问题,保护中心虽然能给他们吃住,但始终未能使他们接受系统的教育,难以从思想上改造他们。
临时救助机构最大难题:
“我们只能帮忙寻找父母”
广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是流浪儿童提供进行紧急救助和临时性生存保障、帮助他们查找家庭、开展心理咨询及非正式教育,在与家庭取得联系后让他们尽早返家的功能。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三年多来,共救助了3450多人,平均每年都要送1000名左右的流浪儿童回到父母身边。
联系父母是主要任务
据了解,一般受助孩子进入中心后,有吃有住。在工作人员帮他们联系回家的同时,每天还会给他们安排半天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少量的文化课,剩下的半天,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在活动室内参加一些游玩活动。周末,孩子们则在房间看电视、或看书,一般每个房间内住有4至5个孩子。近段时间,中心内共救助有110多名的孩子。
“很难从思想上改造他们”
“送回家的那一部分中,有一些孩子,你送他回去一次,他没过多久,又流浪回来,接着再次进入救助站……”说到这些孩子,从事多年救助工作者肖女士给记者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那些在街头卖花、行乞的孩子,我们把他劝入救助站来,送他回家,可是没过多久,他们的父母来到救助站把孩子领回去了,领回去后,孩子又在街头干起了老本行。由于我们的职责就是送其‘回家,回到父母身边’。我们没有权利去强制他们的父母让小孩读书”。
肖女士说,目前的救助体系仍然以救助站为主要依托,救助站的老师都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并且教育是短期的,他们难以给孩子们系统的教育,所以要从根本上改造教育这群孩子的思想是非常难的。
肖女士建议,对于那些反复长期流浪的孩子,救助站所能做到的就是反复把他送回家。“但仅靠我们救助站送其回家的单一救助方式,是达不到真正救助孩子的目的。如果在我们救助的同时,社会上还能够有一些其他的机构专门设置一所相关的学校将这些孩子收留起来进行教育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能解决反复流浪问题
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中心也救助过不少有劣迹的孩子,对于这些劣迹孩子,他们有两方面的经验,一是和孩子户籍所属的当地政府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将孩子接回后会对其进行教育管教;另一方面,则从孩子的父母入手,对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看管好自己的孩子,防止孩子反复流浪。目前,这两种做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反复流浪的问题,不少孩子还是偷偷从家里跑出去流浪。
中心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如果没有妥善的安置措施,逐年增多的残疾或被遗弃的孩子将成为正常救助工作的障碍。“这些孩子我们又不能像福利院那样可以采取社会助养、家庭寄养的方式,我们的功能就只有送其‘回家’”。中心的负责人说,他们也只是暂时代替孩子的父母监护这些孩子,他们不算孤儿,就更谈不上让人领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