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北京海淀叫停30余打工子弟学校(图)
来源:新京报(北京)     2006-7-27 9:50:00
 

因未达办学标准,该区仅剩3所达标打工子弟学校;万余学生暑假过后面临转学困境

关注焦点

这个暑假,海淀区有一万多名来自外地的中小学生将和他们的家长一道,为自己假期过后到哪里上学而操心。7月8日,该区有3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因未达到办学标准,而被海淀区教委统一叫停。

专门接受打工子弟的学校,在整个海淀区,只剩下3所。

尽管家长们都收到了教委的告知书,可以将孩子送到附近的公立小学读书。但,这些来自异乡的孩子和家长们,依然为新学期而担心:报名手续是否复杂,学费贵不贵,自己(孩子)能否与本地的孩子融合……

7月19日,文华学校校长徐文斌站在校园里,他刚给学校配上电脑微机室和三辆校车。但6月28日,他接到了教委的通知书,学校自7月8日起停办。

“学校被关了?”7月25日,得知文华学校被关闭的消息,何先生愣了好半天。“我还想让何鹏(化名)一直在这里念书,考上初中。”

何鹏在文华学校念了5年书,7月1日放暑假时,他还像往年一样和同学老师聊着下学期的计划。但现在,他不知道下学期学校还在不在,自己会到哪里读书。

文华学校位于海淀韩家川村,是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有学生400多人。但一直未取得办学许可证。

6月28日,文华学校收到了海淀区教委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因未达到办学标准,责令自2006年7月8日起停止办学。

海淀区目前共有4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除了3所获得办学资格许可证的学校外,包括文华学校在内的其余30余所学校,同时接到了这份“停办”通知。

这些学校的一万余名学生,将在暑假结束时,寻找新的课桌。

对于此项工作,海淀教委不愿意向媒体做出表态。一个月后,一万多名农民工子女的去向悬疑将有结果,更大的疑问则是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北京孩子中。

30余所打工学校被关

文华学校被关闭的理由是:“未办理办学许可证,条件不合格,违法办学。”

7月19日,记者在文华学校看到了这份海淀区教委下发的行政处理决定书。“我当时还在刷墙装修新校舍,愣在那里半天没反应过来。”校长徐文斌回忆收到决定书时的情景说。

徐称,整个海淀区现有的4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当中,只有3所学校取得办学许可证。而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余30余所学校,都收到了这份内容相同的行政处理决定书。这意味着,在今年暑假之后,整个海淀区将只剩下3所打工子弟学校。

徐的说法,得到了多名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证实。

根据一份海淀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安全检查资料的统计,海淀区的4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一共有一万余名学生。多位校长担忧,学校一旦关闭,这一万余名学生,到哪里读书?

三天听证会

对徐文斌以及很多打工子弟学校校长而言,这个结局他们“想到过,但从来没有想过真的会出现。”同样被关闭的振华小学校长崔渊林说。

早在2个月之前,包括文化、振华两所学校在内,此次被通知关闭的学校便收到了海淀区教委发放的整改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因未办理办学许可证,条件不合格,需要整改,时限为一个月。”

五一放假,徐文斌就开始盖房子。而振华学校的崔渊林则动手买电脑,希望能通过审查。

一个月后,教委工作人员来验收了。徐文斌回忆,验收的同时,却送来了听证告知书———徐文斌“擅自在韩家川办学的行为违法,拟停止办理。”告知书同时表示,徐有要求听证和陈述申诉的权利。

“章都盖好了,根本没有检查,只是一个程序,目的就是取缔我们。”徐文斌说,他当即提出听证申请。

6月14日,听证会在海淀教委会议室召开。持续三天的听证会,30多名被取缔学校的校长,“一个一个轮流和教委的人谈。”

育红学校校长马建军回忆说,自己当时对听证会“抱有很大希望”,因为“教师安置问题、学生的分流问题都没有结论”。他和其他校长向教委工作人员提出这些问题,但“他们没回答,只说会把这些情况向领导反映。”

“办学标准太难了”

听证并没有带来转机。

教委工作人员在向徐文斌发放处理决定书时,这样安慰他:“我们对你们的情况表示同情,同情归同情,不代表法律。”

徐对此很是无奈:按照北京市规定的办学标准,“太难了,北京很多公立学校也达不到!”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小学需要具备200米环形跑道等硬件条件;而根据海淀区教委官方网站发布的申办小学条件,办学启动资金统一要求150万元。这两个条件,无论哪个,都是打工子弟学校难以逾越的鸿沟。

行知学校是海淀区获得办学许可证的3所打工子弟学校之一。7月21日,行知学校校长易本耀说,因农民工子弟学校收费低,一个学期两三百块,结余很少,只能勉强维持,又缺少政府的拨款扶植,根本不可能进行大的投资建设,所以大部分不能达标,“很正常”。

易本耀称,理解海淀教委的这一举措,“整顿和规范是正确的”。他说,因为打工子弟学校普遍条件较差,是安全、治安、卫生事故的载体,“搞不好就会产生群死群伤,无论对孩子的生命还是当地官员的仕途都是威胁。”

但易本耀同时认为,因为北京外来人口较多,打工子弟学校有其存在的必要,“不能一关了之,有基础的还是应该帮它提高。”

徐文斌认为,政府并没有希望并帮助他改进办学条件,“一点机会都不给”。

7月20日,记者联系海淀教委社会力量办学科负责处理此事的朱建新科长,朱建新表示,此事目前不宜对外多谈,该区目前是在做,但不愿意多说。

公立学校全部接纳?

30多所学校被关闭,1万余名学生暑假过后,能否顺利找到新的学校?

海淀区教委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的想法是希望将这些学生全部分流到公立学校,“按照海淀的能力,容纳目前的这些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这位工作人员称,现在不少公立小学的在校人数在减少,尤其是靠近远郊的,而且一些新建小学的容纳能力很强。

7月5日,与停办通知书同时送到学校的,还有一份教委给学生家长的告知书。告知书上除告诉家长学校因非法办学被责令关闭外,还请家长在一周内(7月11日之前),带齐5证(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老家的无人监护证明以及户口簿),到街道办或乡镇办理“在京借读证明”,再到附近小学就读。

7月下旬,清河、温泉等地多所公立小学的值班人员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已经知道要接收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情况,但因为正处在假期,不清楚学校具体接纳数量和收费情况,让学生家长8月底到学校询问。

海淀区试验二小清河分校一位老师说,他们能接受附近三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来多少孩子收多少,但入学前得考试,费用是每学期600元。温泉太舟坞小学一位老师说,学校正在扩建,新增200多学生都没有问题。

转学之困

但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转学,似乎并不热衷,“就是公家学校收,我们(孩子)也不一定去。”一位家长说,到公立学校,除了担心学费增加外,报名还需要5证,甚至还担心自己孩子与北京孩子“能不能相处得来”。

根据告知书,报名需要5证。7月18日下午,记者在韩家川村采访外来务工人员,10来名家长,没有一人能完整地说出5证是哪些,一家长表示,他们都是打工的,回家一趟不容易,要办齐5个证很困难,都不知道上哪里办。

曾在海淀区新世纪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非政府组织“梦想国际”的志愿者常君弢说,据他们的了解,所在的学校只有3个小孩的家长办齐了5证,而且办理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虽然现在的办证难度降低了,但很多农民工还是有心理障碍,不愿意去办理。

何鹏的父亲有些担心学费,他说,不知道公立学校是怎么收费的,虽然以前教委有规定,不让收借读费了,但不少老乡到学校询问,有的学校要收,有的学校不收。所以,也不知道新学期新学校是什么政策。

正在寻找新学校的何鹏则说,他不愿意和城里孩子玩,原因是不认识他们。

志愿者常君弢说,确实有学生从公立小学又转学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原因是不愿意受歧视和冷眼。

而行知学校校长易本耀还担心,大批农村孩子进入公立学校,也会产生另外的一些问题,如本地家长可能有意见,因为大批农村孩子进入后,可能导致班集体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公立学校校方和老师的态度也值得考虑,老师教的时候也可能会将学生分类。

丰台已无非法打工学校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1年,丰台区年就取缔了该区的非法打工子弟学校。2003年,该区已经基本没有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

7月26日,记者到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之一,石榴庄附近了解农民工子女上学情况。该地区适龄儿童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就读:公立小学和外区的打工子弟学校。

在该区的一个大型农贸市场,一名卖鞋的摊主说,他的小孩之前在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荣乾学校念书,后来学校迁到大兴旧宫,孩子也跟着去了,但每天上下学需要花两个小时坐车。

这位摊主说,她也想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公立小学上学,不用坐车,教育质量还有保障,但这些学校都要收钱,正常入学要200到600元不等的借读费,如果是中途插班,则要3000元的捐资助学费,市场里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承担不起。

另一名小孩在附近一公立小学上学的摊主证实了这一点,这名家长说,他小孩每学年交200元借读费,所在班级2/3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

7月25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办公室一名女性工作人员说,社会力量办学这一块是区县政府和教委管理的,这些学校以前没有被关闭,可能是当地教委不知情。没有合法的手续是不允许办学的,至于具体解决方式要学校和当地区县教委和政府协商处理。

■相关链接  
  • 酒店英语(四) 入住手续
  • 学校被指用肄业生充当老师
  • 范冰冰办学校年收入160万
  • 校园内飙车遇车祸死亡 死者家属向学校索赔败诉
  • 求职调查:深圳列大学生就业首选城市榜首
  • 512名大学生分赴22县区(图)
  • 临近毕业 大学生坠楼亡(图)
  • 女大学生被逼检测艾滋
  • 全国首个大学生创业区将落户东莞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