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透视北京小升初系列之一:扑朔迷离小升初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6-6-14 9:40:00
 
     编者按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这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可在一些地方,小升初明里取消了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但一些初中校每年暗中举行的五花八门叫人摸不着规则的各种选拔性测试,则成了公开的秘密,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们在考场疲于奔命,家长们也因此愈发迷惑:是什么使“小升初”变得如此不堪重负?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一组报道,解读其中的奥秘,敬请读者关注。

    2006年北京市“小升初”已是尘埃落定。

    几家欢喜几家愁,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无助,在此时渐行渐远。回首这段日子,哪怕是展颜的笑容背后也都透着无奈和难以言传的苦涩。

    家长学生挤破头 名校大门向谁开

    一所初中名校招生,数千学生竞相报名,几轮淘汰考试下来,仅有百十来名学生如愿。这样的小升初择校场景,让不少家长至今心有余悸。

    曾陪女儿参加过海淀区一所示范中学面试的刘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偌大的教室里,12名学生一字排开,身前是12名考官挑剔的目光,身后是24名家长如坐针毡。据说这是引入了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考评模式,既考观察力、记忆力,又考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世界500强录用高级员工也不过如此!”带着女儿转战各大名校考场后,刘先生自嘲:“经过小升初,家长的见识比活40年更多、更深刻!”

    尽管北京市一再重申小升初须“免试就近入学”,并实行电脑派位,但历年小学毕业生中选择电脑派位的情形却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据各方数据推算,北京市现在每年真正参加电脑派位的小升初学生不足1/3。

    家长想上名校心切,寻求资源的途径又不明朗,必然滋生了隐性权力的寻租行为。“有权有背景的做了‘条子生’、‘共建生’,有钱又有关系的成了‘缴费生’,就苦了我们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家长,在小升初的战场上苦苦挣扎。”齐女士的女儿“班上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过多所学校的报名加试,五一期间几所名校的‘小升初’咨询会,都有不下4000名家长给孩子报名!”“当时就像疯了一样抢报名表!”李女士说,在西城区一所示范中学的报名点,校方一直在大喇叭里维持秩序,可现场还是一片混乱。看到其他家长手中的报名表和自己的颜色不同,家长们又炸了锅,纷纷猜测是学校刻意做的记号。最后学校不得不出面解释,说是因为报名人数太多,学校统一颜色的纸不够,家长的情绪才稍微平静了一些。

    明白了规矩 糊涂了潜规则

    家长们对名校的过度追逐和热捧,使不少初中校只能将“综合评估、择优录取”视作尚方宝剑。但就是这简单明了的八个字,却让“小升初”变得错综复杂:“综合”与“择优”,没有可以基本遵循的评价准则,而过程的不公开,亦使得学历教育链上唯一规定无需考试的升学过程,被分解为无数次地下、半地下的各种选拔考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对一个家庭财力和公关能力的严峻考验。

    北京市规定初中改制校不参加电脑派位,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没有比例限制,这无形中都加剧了择校风,给各种择校找到借口。一位校长说:“因为招特长生是名正言顺,所以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做规定的事一点也没逾规。学校可以做得让你抓不到一点把柄。”可事实究竟怎样呢?“通知家长带孩子去的时候说是参加科技特长招生,结果却是考语数外。”带着女儿奔走于各大名校考场的程女士从女儿口中得知,“的确是没有笔试,学校采用的都是上机考,包括智力、心理、语数外等内容的综合考试。”看着精疲力竭的女儿,程女士心疼不已,“孩子都考糊涂了,五分钟变换一屏试题,整整考了三个小时啊!”

    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可寻,小升初考试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没有底的家长和学生只得在自己心仪的各个名校之间来回穿梭,考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一头雾水的试题:“树叶落地时,是正面还是反面朝上的概率高?”“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甚至还有的学校将数学题翻译成英文考学生。

    带着女儿绕北京城一圈,考遍京城5所名校,周女士这样总结女儿的择校经历,并给明年家有小升初孩子的同事传授开了经验:“三好、特长、奥数英语三样硬通货不能少。”“一是三好生,校一级的不灵,区、市级的才勉强拿得出;文体特长除了要有奖项,对学校的‘胃口’也是关键,学校乐队大多需要管弦乐特长,民乐也有一定优势,”“奥数和英语都超过小学课本的范畴,必须早下手,否则后悔来不及!”周女士说,自己最失败的就是没有擦亮眼睛上目标学校的培训班。“今年许多学校的考试都是通过关联的培训班进行,外面的孩子甚至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其实上了不一定就能考上,但是不上就彻底没了机会。”

    孩子输得起 家长输不起

    一直在高校工作的赵女士自认还多少懂点“教育”,也能够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业和成长问题。然而到了自己儿子升学的节骨眼儿上,她还是身不由己地被卷进了“小升初”择校的漩涡。

    经历了与几千家长一起疯抢学校报名表、带着孩子奔走赶考,经历了一轮轮的淘汰、面试,经历了迷惑、焦虑、无助、不满等情绪的困扰,在心力交瘁的最后一刻,竟然只剩下麻木。赵女士说:“孩子终于去了我们希望他去的学校。然而被折磨得太久,早已不抱希望,手机响了,听到录取消息,我们一点反应也没有。孩子的反应更是出乎意料,只是平淡地应了一声。”

    孩子上不了好初中,就难上重点高中,也就难上名牌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在这样一个唯学历论的社会价值链上,“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家长们也因此变得更为躁动。赵女士承认,“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优秀,看到别人的孩子获了奖就心理不平衡;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优秀,就不能容忍熟人的孩子报考了名校自己还无动于衷;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优秀,就更不能因为疏于培养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不起的不是孩子,是成年人的面子,家长间的攀比心……”

    小升初,超载了太多本不该它承载的负荷,这让初长成的小小少年郎们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够扛得起?

■相关链接  
  •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I文科数学试题
  •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初评产生 分数尚需最终确定
  • 建国来规模最大的延期高考背后故事 "最伤脑筋"决策
  • 沙坪坝区首设文学艺术奖
  • 南方都市报:新浪原创文学大赛揭晓总状元 
  • 评论:80后写作充其量只能是文学的票友写作
  • 文学归文学,纳税归纳税
  • “传媒推动现代文学”
  • “拒绝与毒同行”美格有奖征文送19寸液晶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