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特别是入校前三个月是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段时间。为此,准大学生们要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向大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在一阵忙于谢师和告别后,除了添置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具外,心态上也应有所准备。因为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也不是世外桃源,同样也充满了竞争和矛盾。
首先要尽快适应大学的自由学习和管理方式。高中教学基本上是“大统一”、“满堂灌”,加上大量的作业和训练,日夜奋战;而大学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管”。老师上完课“走人”,师生关系较为松散,习惯了“高压”的中学生突然减压和松绑,反倒不适应。大学生除了老师教学之外,强调自学,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没有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期末考试时可是要“兑现”的。课余的时间除了休息、娱乐之外,更多的是你自学的时间,要养成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二是要尽快完成向“市民”的转化。很多学生从偏远山区来到大城市,眼花缭乱,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曾有某地一学生到武汉上学,面对城市的五光十色感到无比自卑而出现自杀行为。在大城市里生长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对少见。还有许多学生不适应所在城市的气候、饮食、语言等,心理上首先要“入乡随俗”,然后慢慢适应。
三是感情上要摆脱依赖心理。大学新生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信件和电话特别多。一方面向家人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高中同窗互通信息。另一方面主要是寻找感情依赖,摆脱情感孤独。高中阶段,家长的关怀无微不至,学生也形成了依赖心理,高中同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友谊。现在进了大学,突然变得“无依无靠”,孤独感油然而生,于是电话和书信就成了“救命稻草”。刚入校时有这种心态是完全正常的,但如果这一过程持续很长时间,那就说明有适应困难。入校后应该迅速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感情上尽快“脱离”父母,摆脱对高中同学的情感依赖,应使情感和人格得以独立。
另外,有一部分学生一进大学门就思量着“高中辛苦了,在大学里应该休息休息”,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消极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和高中相比是在高中的起点上的新一轮竞争。竞争从你进校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否则你一休息过后会追悔莫及。只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和前途的保障。汤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