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跨越30年的“高考”
【四代同考·特写】
花白头发的,拿起30年前曾经答过的考题,依旧激动;青春黑发的,看到父辈们当年的考题,也不时皱眉。
相隔30年,四代人聚在一起:同答30年前的高考语文试卷。
昨日上午,本报发起组织的“30年,我们共同的高考”特别聚会在沈阳冰英现代外语培训学校举行。
再答一遍当年的语文考题吧,能否找到当年的青葱岁月;再说一说高考的故事吧,四代人有着怎样不同而又相似的经历;再合一张影吧,我们共同拥有的是高考时那颗永不服输的心!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请大家共同来体会、重温30年前的那次高考。现在,请大家自行填写准考证。”昨日上午8时50分,“模拟高考”即将开始,两位监考老师杨多山和王春胜走上了讲台。
黑板上,“祝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的白色粉笔字一如30年前那样朴素温馨,只不过讲台下的考生变了模样。当年的大辫子、小青年,如今都已是人到中年,同时又新添了些更加年轻的面孔。
甫一拿到本报特别制作的准考证的那一刻,“考场”里出现了一丝波澜———“呀,这个准考证和我们那时的一样!”1977年的考生关心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老准考证掏出来给大家看,果真一样!
“现在考试开始!我宣布一下考场纪律。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考场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打小抄,考试开始30分钟后方可交卷。”一如当年,本报特别邀请的监考老师,1977年高考的语文作文评卷老师王春胜郑重宣布,台下一片肃静,王老师看了看大家,又补充,“与时俱进,再补充一条当年没有的考场纪律:手机关到振动,不许接电话!”刚刚还严肃的“考生们”都笑了。
考试开始了。
当大家开始翻阅试卷时,杨多山悄悄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时针指向了“9”,分针指向了“12”———此后,每过十分钟,杨多山都会让分针前进“十分钟”。
“1977年考试时,大部分考生没有手表,我们都是这样提醒大家的。”杨多山说,虽然现在每名考生都有手表,但是他还是想将模拟做得更真实。
对于1977年考生而言,虽然试卷已经在30年前答过了一遍,但再次看到时,熟悉中却带着几分陌生,尤其是工作了20多年,很多人已经逐渐淡忘了曾经学过、曾经熬夜复习过的知识。其实,这份试卷对于2006年参加高考的张益侨等年轻“考生”同样是有难度的———托腮、皱眉,从这些动作中,你可以看出她在思考,可以看出她的认真。当监考老师杨多山的时间指向9时50分时,张益侨交卷了,她是最后一名交卷的考生。
潘刚是“最调皮”的“考生”,当别人都在答题时,他却在笑,“这是当年的考题吗?不对吧,我怎么没有印象了呢?”
当考试进行了25分钟时,张光也“违纪”了。“讨厌,讨厌!”他抬头问记者:“讨厌的‘厌’怎么写,这一天总打字,字都不会写了。”
尽管吕志贵在考试后30分就交卷了———他是第二个交卷的,但是得到了判卷王老师唯一的赞扬:“谁叫吕志贵?”当吕志贵像学生一样站起来后,王老师笑了,“你太有才了,作文写得真好!”
【四代同考·榜单】
从“考生”们答题的情况来看,得分80分以上的占了一半左右,不及格的有3人,其余均在70分左右。评卷的王春胜老师认为,这说明虽然时间久远,但大家的知识水平还是得到了提升。
除“状元”张俊英外,排在前面的均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年轻考生。“毕竟他们更年轻,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最高分:30年前考入北大的老考生
“93分”!1977年的考生张俊英当年以395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30年后,她再次在我们的模拟考中一举夺魁!
“我现在是沈阳电大的一名老师,30年前和弟弟一起准备高考时温习的功课一直没有忘记过!”张俊英说。
最低分:忘了基础知识的老考生
3名“老考生”几乎交了“白卷”,他们只答了作文题,前面的基础知识只字未碰,最后都没及格。“时间太长,有些记不清了,怕答错,不好意思答!”一名考生说。
【四代同考·感慨】
小考生:“考语文还是考政治”
2006年的应届考生张益侨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话我们之前都没怎么听过。分不清是在考语文,还是在考政治。”2006年的考生张益侨显然很难理解30年前的考试背景。
老考生:“现在的高考,答不了几分”
2006年的高考考生丁一觉得,相比较,如今的考试已经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1977年的这些题,就是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查,但我们现在的考题,每一道都要让学生运用更多的知识。”丁一的话得到了在场很多1977年高考生的赞同,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子女,恰好是近两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现在的高考题,我们根本看不懂,要是让我们答他们的题呀,估计都考不了几分!”辽沈晚报记者 王晓倩 李军 李振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