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国外大学为何录取低分女生?
|
来源:淮北日报网 2008-9-26 16:38:00 |
|
湖北女孩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高考结束后在一个招生咨询会现场的助人举动,为她赢得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的机会。据悉,她素质全面,深受各方好评。 她的高考分数不高,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获得宝贵的机会,最终赢得国外大学20万元奖学金。 “低分录取”更折射出权力制约差距 在我国,随着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日益显现,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呼声也日渐强烈。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类似张孟苏、蒋方舟这样被高校破格录取的现象,在我国却不但不能受到好评,反而常常招致有关教育公平的质疑。所以会如此,显然并不是因为我国民众的教育理念落后,而是因为在许多人看来,一旦主观色彩强烈的自主招生成为高校招生主要方式,包括招生舞弊在内教育腐败可能难以受到有效遏制,因而当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类似张孟苏、蒋方舟这样更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录取方式的条件与土壤。在教育公平无法获得坚实保障情形下,许多人宁愿选择赞成“分数决定一切”来满足心中对于公平的渴求,将其当作实现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 在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高校内外行政权力的行使能够受到较为有效的约束,所以民众对高校招生录取即便采取灵活方式也感到放心,并不对其中可能会出现腐败而感到忧惧,所以侧重于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招生方式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此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包括教育领域权力制约机制尚不够健全,因而民众担忧一旦不唯考试分数录取便可能导致权力干预盛行、教育公平丧失,因而尽管心里认同侧重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考察的招生理念,但是并不赞成立即推行更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录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孟苏低分而能被国外高校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与其说是反映出了两国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毋宁说更折射出两国在包括遏制教育腐败在内权力制约制度建设上的差距。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培育不但事关学生本人日后的成就,更与民族整体国民素质、国家综合国力及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密切相关,所以通过改革包括高校招生录取在内的教育工作,引导学校与家长侧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培育关系重大,就此而言,推迟进行与素质教育要求更相符合的高校招生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阻碍国民素质与国家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于教育腐败与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是全面推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改革的最大拦路虎,所以张孟苏低分而被国外高校录取现象的出现,不但让我们产生在我国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紧迫感,更让我们产生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有效遏制教育腐败的紧迫感。从很大程度上说,我国局部领域内出现的落后,与其说是国民相关素质与理念的落后,毋宁说是因为在权力制约制度建设上的滞后所导致,腐败化解公众推行某些更为先进理念与举措的信心,是导致局部领域差距出现的重要乃至根本原因。包括高校招生在内的教育领域是如此,其他诸多领域同样是如此。 □魏文彪 讨论张孟苏的标本意义不能本末倒置 有的网站在转载这一新闻时,制作了《湖北低分女生因乐于助人被国外大学录取》、《女生乐于助人获国外大学重奖》等标题。实际上,首发这则新闻的《楚天都市报》用的主标题是《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其下有一个小标题是《乐于助人意外赢得机遇》。应该说,《楚天都市报》的小标题更准确,而网站的标题有误导受众之嫌。不少网友在看到网站文章后,认为张孟苏因乐于助人而被国外学校录取,是道德的胜利,并由此发出国内高校应该重视德育,不然会培养出有才无德之辈的感慨。 国内高校德育状况暂且不论,但我对一次乐于助人就能被国外学校录取的说法不以为然。真有这么便宜的事,以后凡有外国学校代表在场的高招会就会变成一个助人为乐的海洋。只要分数还过得去,就拿着简历去现场做好事吧。结果可能会让很多梦想跟张孟苏一样幸运的学生失望。其实,张孟苏只是因为助人举动而获得面试机会。如果没有面试时的良好表现和充实的履历、课外活动中的优异表现,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应该不会录取她。此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被保送名校,引发一些人质疑学校仅凭学生一次义举就将其录取是否合理,其实也不够客观。你相信名校会草率到不对学生的一贯表现、身体素质、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作出综合考量,就将其录取吗? 也有人对于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这所学校提出质疑,认为该校名气不大,水平不高,相当于国内的一般院校。姑且承认这是事实,但张孟苏被这所学校代表当即录取并承诺提供全额奖学金也是事实。哪一个学校都愿意招收心目中优秀的学生,为此自有一套选拔学生的标准。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代表不仅愿意录取张孟苏,并为其提供只有少数学生可以享受的全额奖学金,显然是因为张孟苏达到了这所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张孟苏在面试中展现的英语口语水平、她简历上展示的社会活动经历及在校的活跃表现,再加上她的助人举动,这些加起来才是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招生代表眼中的那个张孟苏,这些才是张孟苏的标本意义所在。 别再质疑学生一次助人为乐就能让高校一锤定音将其录取的事了,高校可没这么头脑简单;也别去怀疑哪所学校到底水平几何了,要知道学校总是在择优录取,再说哪所学校都有出类拔萃者。比起怀疑张孟苏和录取她的院校来,向张孟苏和这所学校学习也许更为明智。 □邓辉林 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的看点在哪里 据报道,张孟苏被国外大学预录的经历颇有点传奇色彩。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不巧下暴雨,赶到时招生人员已在撤展。西南大学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时,因为个矮显得分外吃力,张孟苏见状就过去帮忙。这个不经意动作被坐在一旁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张孟苏欲离开时被对方叫住。不想碰上一个大好机会,出现了开头的结局。于是媒体据此得出低分女生因乐于助人被国外大学录取的结论,换言之,媒体显然是以乐于助人作本条新闻看点的,对此我不尽认同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既与乐于助人有关,又不完全相关。我注意到,在半个多小时面试现场,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得知张孟苏综合素质如此全面,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由此可见,她得到新加坡老师表睐首肯得益于全面的综合素质,而乐于助人只是综合素质之一;如若非要说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与乐于助人相关,乐于助人顶多只是为她赢得了机遇。 老实说,近年来外国大学拒绝“状元”、低分生靠过硬的综合素质被国外大学录取国人“至今已觉不新鲜”,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压根儿算不上新闻至少算不上“人咬狗”新闻。透视本条消息,如果要说还有丁点新闻看点的话,我看不是低分生靠过硬综合素质被国外大学录取,而是国外大学对过硬综合素质的发现评估方式给国人留下的普适昭示。低分生被新加坡老师“发现”看似纯属偶然,其实却是偶然中有必然。 所谓的“必然”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看重不经意表现。我把新加坡老师发现人才方式看成是一种情景体验,学生素质究竟高不高不是看材料而是见行动,因为学生不经意的行动最具原生态性、非表演性和非功利性。相形于这种先进方式,国内方兴未艾循规蹈矩的面试方式显然相形见绌矮人一筹。其二,在乎知行合一。良好素质未必等于良好能力,比如在国内应试教育、唯重学分传统根深蒂固和素质教育底气不足并存的教育生态下,就算学生具有助人为乐价值认知者不乏其人,而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者必然了了无几。主动帮助他人的品质许多学生平时大抵不在意培养,张孟苏却能秉持并习惯成自然,终为其赢得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机会。张孟苏的“偶然”和“意料之外”的背后,折射的是新加坡老师十分看重知行合一的辨才眼光。其三,注重全面发展。新加坡老师面试考评学生时,不光看其学习成绩,更看其综合素质。而多年来,国内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单一评价机制,特别是“一考定终身”“分数定生死”的高考制度并未能得到根本变革。在单一评价机制主导下,不少高分考生个人素质并未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不能适应社会的人,这便是人们屡见不鲜的就业后“‘尖生’混不过差生,差生领导‘尖生’”的尴尬景象。 因此,解读低分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新闻,与其得出乐于助人让其受益成功的结论,毋宁谓其为国人发现评价人才提供了一个不无昭示意义和认知价值的范本。 □陈庆贵 张孟苏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启示 445分,不是一个理想的成绩,想上一所名校几乎不可能,想必考生张孟苏早就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出乎意料的是,张孟苏不仅被国外一所大学当场录取了,而且还获得20万元奖学金,换句话说,张孟苏在国外学习期间再不用为学费而发愁了。 只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张孟苏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不巧下了暴雨,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因为个子矮,显得分外吃力,张孟苏见状就走过去帮她的忙。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感染了坐在一旁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机遇就这样不期而遇,张孟苏赢得了宝贵的去国外深造机会。 是巧合和偶然吗?我看都不是。下暴雨与张孟苏本毫无干系,你拆你的雨篷,我回我的家,没有谁强迫你帮忙,更想不到一次乐于助人竟然被有心人那么看中。可见,张孟苏的助人为乐决不是为了刻意得到什么,而是天性与习惯使然,如果平时不是经常做好事,而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就不会出手相助。 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不是傻子,他们看中的恰恰是张孟苏主动与人交往与合作、乐于助人的内在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道德素养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偏费、忽视了个人品德,即便学习成绩再好,也难以获得高等学府、用人单位青睐与认可。机遇是平等的,并不会垂青于某个人,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住机遇,或许这正是低分女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李忠卿 僵化的高考招生体制,请给张孟苏们一条活路 高考恢复三十多年来,实行的一直是单一评价机制,一考定终身,分数至上的唯分数论一统天下,也很难有质疑的声音。这一回,高考分数不高,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的湖北考生张孟苏,不仅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而且获得20万元奖学金。 这对国内僵化的高校招生机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文化成绩较低,但综合素质极佳的优秀考生,放眼国内,绝不止张孟苏一个。但国内那么多的大学,怎么就都视而不见呢? 是我们的大学不需要张孟苏们么?非也。各大学其实都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唯分数论”的僵死的评价机制,将综合素质优秀的大批考生拒绝在大学校门之外。一条分数线划下来,管你是什么人,哪怕有孙悟空的通天本事,只要在分数线之下,都将被大学扫地出门。于是,高分低能者成大学宠儿,也就顺理成章了。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近年被名校破格录取的牛人,如清华破格录取“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山东大学破格录取发明可解决交通中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获得“最佳国际项目奖”、有“创新少年”的美誉的潘立群,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天才围棋少年金靖……然而,这些人才被名校录取,是不是就证明了时下大学招生的不唯分数论呢?不是的。首先,从“破格”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的被录取,不合常规,只是特例,是对僵化的招生机制的突破。而不是像新加坡对张孟苏那样,是“正常录取”。其次,上述各位,都是罕见的人才,考前已经声名卓著,高校完全是冲着他们的名气去的,也就是说,综合素质,根本不在高校招生的考评范围之内。这种有致命缺陷的招生体制,严重违背了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遏制了考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于是,无可避免的,高校只能向社会大量地批发“范进”。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成为培养张孟苏这样的学生的沃土。这是时代的呼声。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否低下你傲慢的头,听一听时代的呼唤,看看人家新加坡是怎样考评学生的呢?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