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心得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备研的杂碎
来源:考研网      2007-6-16 13:14:00
 

这一篇杂感,屡次提笔,屡次放下,几至无从下笔。倒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当追忆起过去半年的备研历程时,倍觉所感所悟支离破碎,纷繁杂乱,颇有“欲语已往言”之感。但作业总是要交的,今天是最后期限了;(注: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有些感想总是要写下的,否则,那些真实的过往将会湮灭于时光的灰烬之中。那就只管在思绪的汪洋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用散漫的笔触凭着感觉写下去罢。


 

        早在去年2月份,我便作出了考研的决定。一开始就决定了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以及心仪的导师。几乎没有一丝犹豫。之后也未曾变更过。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在造物主所限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自主选择的一次不可逆的旅程。从生存的角度而言,人的第一使命与其说是苏格拉底式的“认识自己”,不如说是萨特式的“选择自己”和马克思式的“改造自己”。生存的基本形式就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总要通过选择与决断,将自身的自由意志变为“定在”,同时也意味着必须舍弃掉若干种潜在的可能性。不存在正确无疑的人生道路。人永远无法说情楚,假使当初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人生的际遇又将会是怎样。但一旦选择了,便意味着必须独力承担基于选择而产生的后果。犹豫是懦弱的,后悔是徒劳的。“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我清楚地知道,在这个生存压力压倒一切、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里,在很多人眼中读研究生如同上大学一样,不过是为了谋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的一块敲门砖。在上新东方的考研英语班时,有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说:“不要告诉我你们考研是为了什么学术研究!现在谁不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多赚点钱啊?”当时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很想反驳,却欲言又止。因为我知道坐在那个课室里的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我也知道,多少人上了研究生后,不过是在学校里一如既往地混日子,等待一张文凭顺利到手。这就是现实。为了追求知识,为了学术上的追求而考研,如今竟成了难以启齿的话语。就算对自己的亲人,在回答“为什么要考研”这样的问题时,我也只能说:“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真正的答案只能留给自己以及个别知心的朋友。

        曾和一个女生闲聊,她说:“你这个人博学多才,能力也很强,却总是意气用事,从不懂得脚踏实地地生活。”我只能笑而不答。我清楚地知道“脚踏实地”往往意味着什么——费尽心思地思量要考取多少张类似英语、托业、托福、雅思、GRE、计算机二级三级等等一大堆的证书去“自我增值”,以便谋取一份所谓的“好工作”;为了力求“上进”而去献媚邀宠,小心翼翼地考虑每一句话该怎么说才能让“大人”们心花怒放;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窝蜂地报考公务员、报关员、消防员;密切留意着同窗们的就业情况并时刻拿自己去做对比,不自觉地在别人面前说上几句既似羡慕又像妒忌的话;在所谓“综合测评”和评奖学金时不惜两面三刀左右逢迎,暗中搞几个小动作……

        我并没有蔑视某些人的意思。人都是逼出来的,谁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况且,“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我也没资格去说什么。我只是庆幸自己清楚地知道这一生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去向何处。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一句话:“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后来,唐老师也在课堂上说过:“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只顾往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走去,像朱学勤先生说的,“纵使十年不将军,却无一日不拱卒”,实在没有空闲去把大好青春耗费在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无休止的算计中。所以我也只能继续“意气用事”下去。西方的主流学者都认为大肆攻击现代性的列奥·施特劳斯简直就是患了“时代错乱症”。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我也属于“时代错乱症”患者罢。

        半年以来,看到过、听到过太多关于犹豫与后悔,放弃与退缩的故事。在这个现实得令人齿冷的世界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有太多的功利因素需要考量,欲望与虚荣把人原本就纷乱如麻的内心搅动得更加躁动不堪。许多人之所以犹豫不决,意马心猿,选择了又放弃,只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有机会,我想告诫师弟师妹们:如果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去考研,很遗憾,这只是一个误区。事实上,我姐就曾对我说:当年他们班里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找工作的,都混得比考研的人要好。很多人读研以后都倍感后悔,觉得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比大学毕业时更为糟糕。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网上也有大把相关的文章,用不着我多言了。如果是因为看到其他人在考,自己也便不假思索地跟着一起考,更是浪费时间。人生的路是你自己的,要怎么走你自己应该心中有数,别人的路怎么走,虽然可资借鉴,但你自己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在作出是否考研的决定之前,至少应该大致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去年七月底,我匆匆结束在珠海中院的毕业实习,回到了广州,正式开始为期半年的备研历程。在此之前,我曾做过一些前期准备,如细读了网络上许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查阅所报考学校历年的分数线;了解上辅导班是否必要及如何选择,鉴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报读了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辅导班;搜集一些一些必备的复习资料等等。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大致的全盘复习计划,并设立了一本“战地日记”,用以记录每一天的学习进程、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及时总结经验、记下一些零散的心得体会、写几句激励自己的话等等。两个月后,第一本的“战地日记”用完了,便有了第二本。一直坚持记录到考研前一天晚上。如今,考研结束,硝烟散尽,翻阅这两本“战地日记”时,昔日跋涉的足迹犹历历在目,也算是为这半年的经历留下一点纪念品。

        以下分科目谈谈一些备考的感想。先说英语。我一向号称英语是我的弱项。可以说,上大学以来,因为英语成绩没达到要求,我至少损失了六千块奖学金(一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大一时绩点达到一等奖的要求,所谓综合测评也排第一,但因为英语差一分而与奖学金无缘;大二大三则是因为英语没有过四级)。倒不是我的英语基础差得不可救药,也不是我讨厌英语,只是我实在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应试性甚为反感,提不起精神为了过个四级去拼命学英语。因此,自大学以来,便从未认真碰过英语,而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读书、思考、办杂志、学习艺术设计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不过我也深知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水平不过硬的话,一辈子只能看汉译的书籍文章,而无法自己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了——因此,决意趁考研之机,切实地提高英语水平,而不光是应试能力。备研的前两个月,我把70%的精力都放在英语学习上。用两个星期时间把考研英语的词汇过了一遍之后,我报读新东方的《新概念英语3》辅导班。应该说,这个辅导班对我真正提高英语水平有所帮助。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宏观的学习策略上得到一些启发。一位姓张的老师将中西方语言结构和思维惯性的差异性,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于其英语教学过程中,令我获益匪浅——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本身,而且对我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关于语言哲学的一些命题也颇有助益。在此不赘。就英语学习而言,中国学生好得不好的地方,通常即为汉语(特别是未被欧化之前)和英语二者之间分歧较大之处,欲深入把握英语语言的规律,则必须较为透彻地了解那些使用英语的民族的思维方式究竟如何。(一言以蔽之,曰:遵循“逻各斯”。而中西文明的冲突,倘若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大概可以称为“逻各斯与道的冲突与媾和”吧)于是,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我都致力于遵循西方民族的思维特征,努力将这种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所幸我平日常读汉译名著,早就习惯严格遵循形式逻辑来进行推导)。在具体复习内容上,我将《新概念英语3》的所有课文全部进行精读,着力于攻克各种结构的长难句,并将课文的汉语译文全篇翻译为英语,再与原文进行对照,订正语法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从宏观的思维方式和微观的语法点两个层面分析出错原因,不断强化英语思维习惯。然后,又将考研英语十年真题悉数进行精读,将全篇由英语转译为汉语,对照参考译文,同样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反思总结,同时琢磨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并配合以一定的阅读训练。完成上述两步工作后,我的英语水平已经有质的飞跃,做起考研英语阅读、完形填空、翻译、作文时都较为顺手了。试着阅读一些英语原著,除了一些专业术语外,基本都能看懂。可惜最后正式考英语的时候发挥欠佳,作文居然审题有误(不过那作文题目本身歧义重重,可作多种解释),估计成绩不太理想。但这种学习思路,应该有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关于政治,实在没什么好说。我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很少。就我自己而言,首先要克服的是对那些假大空的屁话的难以抑制的抵制心理。所幸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高中时已读过原典,对基本的理论颇为熟稔。对毛泽东的生平和著作也颇为熟悉。只是在提笔写下那些官方钦定的文过饰非的标准答案时,总是有一种遭受胯下之辱的感觉,犹如苏格拉底在《斐德罗篇》中发表带有修辞色彩的讲话时,心虚得头都不敢抬。(苏格拉底一向对擅长修辞学的巧舌如簧的“智者”深为不屑)。也只好阿Q一下,“知其白,守其黑”,以进行“角色代入游戏”的玩世心态,来应对好这黑色幽默般的科目。其实,岂止是应付考研政治,整个考研的过程,乃至整个跋涉于艰难世道的人生,又岂能不偶尔甚或经常心酸地奉行“知白守黑”的策略?另外,在复习政治的过程中,基于我的禀性,还是不自觉地思考了一些关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不过这些对于考研而言可谓是负面因素。

        最后谈谈专业课。最初以为,专业课应该是我根本不必担心的科目。后来一看指定书目这么多,头都大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一切考试无非都是遵循“背多分”的金科玉律。与你的学术功底基本毫无相干。后来的事实证明,花在专业课上的复习时间是最多的,而且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内容实在过于庞杂琐碎(要看的书总共有7000页左右),难以尽数记清。其二,则与我的记忆筛选机制有关。我平时看书,所注重的不在于抓什么重点内容,有意背诵默记,而是留意于对我的思考有所启发的地方。看书的思路,也是侧重分析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推导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切入问题的思路等等,至于结论如何倒在其次。令我十分郁闷的是,那些制定教材出了个别章节外,基本毫无价值可言,不论而证,主观臆断,刻意迎合上意的论述随处可见,语言枯燥无味,连基本的形式逻辑都不遵循,语言表达辞不达意,甚至错别字、低级语法错误一大箩筐,在我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不得不频频改正错别字和病句,还忍不住对一些陈旧的观点和谬论加以批注,这样一来当然达不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借用一位辅导班老师的话,所谓“理想的复习效果”就是:“这个问题不要求死记,而要记死!”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尽管克制自己,用心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无奈我的记忆筛选机制的特点是:在数日之内,看过的东西基本能过目不忘;但时间一久,只记得那些对自己有启发的理论问题,如民法中契约自由的危机、法人性质的学说争鸣、经济分析法学视野下的损害赔偿责任分析、损害赔偿和保险制度相结合引发的反思等等。但这些理论却是考研绝对不会考察到的。于是,两轮过后,对各科框架倒是了如指掌,但对很多具体知识点只有相当模糊的印象。第三轮复习专业课,只有区区五天时间了,很多东西来不及看,考试时只好利用法理推导。总得来说,就备研的功利价值目标而言,我的专业课复习并不理想。建议和我的记忆筛选机制有相似之处的个别人,决意考研的话,最好能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安排复习,以便“逼迫”自己巩固相关知识点。对于大多数不存在此问题的人,最重要的恐怕是要注重梳理好专业课各科框架,以求脉络清晰,再着重记忆“重要知识点”,反复多次,以求精熟。同时,不可忽视一些看似比较“偏”的知识点(今年法大专业课民法部分就考了一道“货币作为特殊种类物具有哪些特点”,属于较“偏门”的)。当然,这样的方法只适合于应试。


 

        在开始正式备研的同时,我也作出了另一个决定,那就是:无论如何,必须把《流火》创刊号完成。(关于《流火》的缘起和创刊历程,在此不赘。)对我来说,这是我大学四年以来,唯一视为一项“事业”而孜孜以求的事务——至于考研,最多算是不得不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奋力跨越的门槛罢了。这个决定对于一个考研的人来说是十分不智的。如果我最后未能考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分心于《流火》了。即使如此,我也无怨无悔。如果说,选择考研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体制的一种妥协,那么,选择将《流火》的排版编辑工作进行到底,则代表着相反的价值取向。此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紧致的张力,型构了我的备考生活。白天,全心备研,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晚上十点多回到住处,便开启电脑,开始“意气用事”地潜心于打造《流火》,一直到凌晨两三点。和衣而睡,四五小时之后,复起床,洗漱,匆匆吃完早餐,到教学楼自习。循环往复,如是四个月。考前两个月,《流火》创刊号的初稿终于完成,之后便是试印、征求修改意见,和一干朋友商讨出版、拉赞助等事宜。直至考前最后一个月,安排好对创刊号的调整修改工作后,才决定暂且放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夜深人静,沉浸于艺术设计和的创作快感之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可以说是对白天枯燥的备研生活的一种调节与反抗。但长此以往,身体确实难以承受,在备研期间一共病倒过两次。但毕竟坚持了下来,《流火》创刊号完成了,考研也终于结束了,这半年至少不算白活了。



        在《流火》创刊号的卷首语中,我写道:“我们的生活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那样,在命运的驱策下,费尽力气将一块巨石推往山顶,而当巨石到达山顶的瞬间,旋即滚落到另一边的山脚下,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到山脚,重复着永无休止的推石上山的历程。从世俗意义来讲,所谓的成功只是到达山顶时的那一瞬间的状态,漫长的生命历程里充满了徒劳的忙碌与奔忙。但是,徒劳并不等于无意义和无价值,仅仅是说明了“成功”的虚妄与可疑,而追求无意义的“成功”的过程本身才是意义和价值之源。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正是朝着失败的努力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流火》的存在意义,正是这种西西弗式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徒劳’,一种从荒谬感中克服命运的尝试与努力。”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形容我在考研结束的那一刻的感想。

        备研,就其本身而言,是为了获取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而不得不经历的一段枯燥的时光。但对于考研人来说,这段时光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一种必要的磨难。在一篇网络日志中,我写道:“籍是役,可砥砺心志,沉潜意念,曾益吾人之所不能。杨度挽孙逸仙一联,其上联曰:‘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余不过一凡夫,固非所谓英雄,亦无意‘成世界’云云,然‘成我’之志,当不减于前贤,焉可不坚其心志乎?”这便是我在备研中所持的心态。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生命就是意志。也许宿命论更接近生活的真相,它无情地嘲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无情地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但在生活中,人不应该屈从于宿命,而应该相信自己的使命,决意要去做的事情,就应该以一个唯意志论者的姿态,勇敢地面对生活,无畏地战斗。只有这样,人才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朴树在《那些花儿》中唱道:“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辩真假。”确实,有许多的感触,其实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还没说完的话,等哪天有言说的欲望时再慢慢道来吧。非要有个结尾的话,那就摘引一句楚辞和一句宋词吧:

       “阽予身而危死兮,览予初其犹未悔。”

       “只记取: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

■相关链接  
  • 清洁工考上研究生通过律考 被同学称为天才
  • 青春正盛开
  • 不可不看:考研报名前须慎重做出的三大选择
  • 2008年考研复习的五点注意
  • 过来人总结考研人必知的五个概念
  • 研究生与导师搞好关系的四点建议
  • 复习100天考研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 涉西——一个结业生的成功考研经历
  • 考研经验谈: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研 高 考 自 考 外 语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考试攻略
    考研“牛人”的备考之路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