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说
选语言看国家间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朴贞姬:
选择一门语言,同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有很大关系。就日语而言,虽然现在中日关系存在一些矛盾,但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十分频繁,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很多。这种合作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交换学生,北京语言大学日语专业就已经开设了“2+2”班,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可以同时拿到两国颁发的文凭。此外,其他学生也有赴日学习的机会,每年大概在10人左右。
在就业方面,小语种毕业生找工作更容易一些,可以说供不应求。大部分毕业生去了外企,还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读研。
选语种从爱好出发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主任于海涛:
考生选外语语种,要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不要过多地考虑就业问题。无论是小语种,还是英语,现在的就业形式都不错。考生在选择语种时,要看自己对一种语言是否爱好,看自己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是否了解、热爱。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角度来看,外语人才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机遇。目前,社会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拿英语来说,虽然现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压力,但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毕业生对职位的要求。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比方说“一定要留京”、“非大城市不去”等等。每年外地的学校、企业都来北京语言大学招聘英语人才,但我们的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去。即使是可以留京,学生还要求留在城区,不愿意去远郊区县。毕业生期望值太高,自然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外语人才,人才需求的绝对数量有很大缺口。从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英语专业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
小语种更具竞争优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主任王政红:
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数量很多,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科技英语等新专业,对传统的英语专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外,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学英语,英语水平普遍比较高,很多学生只是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在招生咨询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已经拿到6级证书。再说小语种,以阿拉伯语为例,北京市仅有5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如果不扩招的话,每所学校每年招一个班,全市一年才100多人,就业的竞争明显比英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