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我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语文课堂
|
来源:丹阳新闻网 2008-7-28 9:50:00 |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跳出课程执行者的思维定势,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建设、丰富语文课程,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语文课堂。通过教的方式变革来改变学的方式,进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地享受专业生活的幸福。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上作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故事讲述: 编织语文学习的情结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深情回忆了给他启蒙教育的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成为中国重量级作家。我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也深有同感。上了近20年的学,留在记忆中的课堂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对小学里教语文的眭老师至今记忆犹新,缘由与刘先生如出一辙,他也十分喜欢讲故事,虽然没有田老师将教学内容编成故事的本事,但眭老师会在课上讲现成的故事,而且是连续剧式的,今天一段明天一段,每天都惊险,每天都有扣子。因为这样,眭老师的语文课一直是我每天的期待。心理学上有光晕效应,我们平时也有“爱屋及乌”之说。因此,从喜欢听眭老师讲故事,到渐渐地喜欢上眭老师的语文课,到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这与眭老师当年在课堂上讲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站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我也会顺口讲几个故事给孩子们过过瘾。还没有开讲,我只提及“故事”二字,孩子们立马就来了精神,包括那些正儿八经上课时昏昏欲睡的学生也仿佛吃了兴奋剂。最近,我受京剧进课堂的启示,将刘兰芳的《岳飞传》搬进课堂,让学生了解评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空前欢迎。 将讲故事纳入到我的日常教学,作为正式的学习内容 坚持至今,效果明显——故事正引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殿堂里探幽揽胜,感受着汉语言的魅力,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阅读鉴赏: 强健语文学习的体魄 阅读与表达,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件传家宝。其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原点,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古今中外,大凡有成者,皆博览群书,饱读诗文。孩子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美文共赏。文质兼美的文章,极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审美的冲动,在快乐阅读中亲近语文,靠近母语。 美文进课堂有着丰富的方式选择,可以将平时师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美文引入课堂,美美地朗读、品析;可以美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还可以随文拓展,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读一读她的《寄小读者》,学《海伦·凯勒》,不妨读一读她的世界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美文常常熏染孩子的心灵空间,时时浸润孩子的精神世界。 好书共享。国际教育界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在中小学生读写能力发展方面,新西兰名列榜首。其成功的诀窍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阅读“大本子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为150万字。我们仅靠一些零星的阅读显然无法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整本的书籍成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确保学生阅读量的重要途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阐述:“少做题目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成本的书”。 书籍的篇幅较长,教师应少些限制和规定,多些趣味和引荐:趣味性浓、故事性强的书籍,不妨介绍一个开头;文字优美的书籍,可以激情诵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书籍,则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未知的知识,使新书的清香迅速弥漫于学生的心田。 范文品读。这里的“范文”指师生的优秀作文。我目中理想的语文老师是这样的,他有一身的书卷气,也许不一定能够出大作,但是他有文学素养,经常浸润在书香中,经常能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绵绵不断地写出生活的美文,经常会向孩子推荐一些作家,推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带着孩子欣赏一些教材以外的美文,甚至停下课来,拿出自己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发表的习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品味……榜样的力量确实强大,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每每我或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自己的作品,下面的孩子都格外投入! 分享阅读。它与上面讲的“美文共赏”和“范文品读”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前者更多的是面向全体,侧重精读,而分享阅读则更多的是面向个体,侧重于博览,注重内心体验,情感交流,具有更强的互动性,阅读的对象和场地更趋灵活和自由,是对群体阅读的积极补充。分享阅读有同伴分享、师生分享、亲子阅读、虚拟分享、专业分享、作家分享等诸多形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文素养。 用笔思维: 享受深刻的语文学习生活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第18届江苏省“教海探航”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有这样一段: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思维的习惯。这样的学生思维更加严密,更为全面。 如今的孩子如果让其天马行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如果让其动笔,大部分就蔫了。原因就在于平时缺乏用笔思维的锻炼。因此,仅仅会说,只是一个直觉思维,缺乏必要的条理和深度,只有将思维与笔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将思维与笔结合起来,我认为,日记是一种极好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写日记是语文教育的突破口。我很欣赏作家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叫《写日记的习惯》,周先生说,写日记有四大好处,第一,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第二,日记是灵魂的密室;第三,日记是忠实的朋友;第四,日记是作家的摇篮。当然,写日记的好处还可以列举很多。但是,仅仅将日记当作一种任务的话,学生并不能真正体会写日记的种种好处,所以周先生强调,要得到这些好处,必须遵守三个条件:一是坚持;二是认真;三是句句都写真心话。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专业特长,尽量地讲出写日记的妙处,让学生心向往之;建立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让写日记成为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我的实践看,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示范(教师写日记,可以与教育反思相结合,是提高语文素养和个人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孩子坚持写日记,用孩子的优秀日记和日记的写作指导来促使孩子写出好的日记。只要学生有一天真正做好了,我们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大半。 班报编办: 搭建恒久的语文学习平台 大家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当。似乎处处皆可学得语言,习得文字。其实不然,有时候处处皆是的背后恰恰是处处皆非。就像一个人说“四海为家”时,就意味着他居无定所,无家可归。如今的语文学习也存在这种“似是实非”的现象:学生读了不少,练了不少,可是语文素养却总不见提高或提高得不快。我认为,其根源就在于教师多半只注重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这种资源的利用,平台的搭建,多半是即兴的,暂时的,零碎的,置身其中,孩子只能是机械地操作,无奈地实践,缺乏主动的准备,缺少源自内心的自觉要求。由此我想到每个人的家。如果是临时旅社、出租屋,谁也不会在里面花太多的气力打理,但是如果是自己真正的家,那就完全不同了,哪怕再累也要把它装扮得温馨一些,舒适一点。孩子们如果在语文学习上也能有这么一个安定的“家”,那么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建设它,自觉地去美化它。更重要的是,在建设美化的过程中,再苦也心甘情愿,再累也觉得甜美。我认为,我与学生编办的《童报》(电子版见http://www.dyjszx.cn/36)正日渐逼近这种追求。 《童报》,给童心安一个温暖的家,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从2005年12月至今,《童报》作为一份语文班报,依托各种语文活动,出版24期,约10多万字,陪伴着我的学生从三年级走到了五年级。这期间,所有同学都曾经在上面发表过文字,我班学生先后有几十篇习作或在市以上获奖或刊发于《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丹阳日报》等报刊,毛浩吉同学还被湖南少年作文辅导杂志社评为年度优秀作者。更加可喜的是,学生普遍自觉关注班级动态、日常生活,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诉诸文字,我的邮箱里也经常能够收到学生的电子来稿。 各类语文活动为《童报》提供了丰富的稿源,《童报》也为学生各类语文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和热情。我们曾组织各类采访活动,采访食堂师傅,体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采访交警,让小眼睛关注大世界;采访家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采访成功人士——感受榜样的力量。我们曾经为学生出版个人专辑。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不仅要向外看,也要注意向内看,学会反思自己,看清自己,做有心人,关注自己的生活,并作详细记录。我们还开展亲子互动、班级与班级互动、师生互动、家校社三方联动等全方位的互动活动…… 总之,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为孩子的主动参与、个性展示、理性思考、探究学习、诉诸文字……提供一个空间,一方平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和应尽的责任。 |
|
■相关链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