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诗歌的语言 —— 语文高考纠错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2008-2-4 14:25:00 |
|
要点导读:错题归类,纠错点拨,名师状元,每天一课,阅读难点,一 一攻破。
备考启示:阅读是难点,也是重点,得分困难,失分容易。跟着名师走,紧抓住状元的手,你的高考终会圆梦。
诗歌的语言
◆◆◆状元笔记薄◆◆◆
1.脱离语境,写成读后感。
误把对诗歌的语言的鉴赏当作读后感来写,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如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常”时,说:“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独自站在秋风之中,一副悲伤的样子。”这样似乎是扩写。赏析诗歌语言,应当紧紧扣住文字本身,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其实“常”字写出作者常年漂泊在外,流落他乡时间之长,表达出了自己久在他乡的孤寂之情。
2.不合要求,以翻译代替鉴赏
在答题时,根据自己的想象,不管题目要求,只是以翻译诗句作为解答古诗鉴赏题的“捷径”,以应付各类型的鉴赏题。 如赏析“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朝”“暮”二字,说:“朝是早晨,暮是晚上,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仅仅是翻译了字词的意思,这种对诗歌鉴赏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当然行不通。应当这样说:“朝暮”形容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一生便过去了,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3.牵强附会,随意曲解
有些诗句,本来只是单纯的写景的文字,但在鉴赏的过程中,非要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似乎只有这样解释才显得够深刻,殊不知,有时这种做法正是对诗歌的误读。如《雨后池上》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本来就是一句单纯的写景诗,写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但有的同学回答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杨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任意拔高了诗歌的主旨。
4.概括笼统,浅尝辄止
对诗歌的内容没有深入体会和把握,对诗歌的语言不加以具体细致的分析,有时只是罗列一些术语词汇,来大体的描述。如在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怒号”和“卷”时,有些同学这样说:“怒号表现风的急,卷字形容风刮走茅草的景象,环境描写衬托出作者的焦虑。”这样的回答笼统概括,没有切中主旨。从各种考试的阅卷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失分严重。这是我们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许是因为考场时间的紧张,或许是不当的做题方法导致。
◆◆◆名师纠错本◆◆◆
误点1:脱离语境,写成读后感。
[样题1](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纠错剖析】
这样的词语鉴赏题目有时容易脱离语境,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写成随感;或者随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对诗歌内容进行扩写。如对“穿”这样来鉴赏:“在一个清秋的傍晚,作者独自一人,行走在落叶的树林中。”正确的解答是:“独行穿落叶”两句中“穿”字写出了诗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从中可以看出因无人相伴而产生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这样正是全诗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和全诗的主旨是吻合的。
【举一反三】
要做到不脱离语境,不写成读后感,必须要在对诗歌内容主旨把握的基础上来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词,这是诗歌鉴赏的大的语境,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句子当中,紧扣住小的语境来进行。此外,审清题目要求也是我们有目的作答的重要一步,如题目中的“艺术效果”,多是要求我们从文字本身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方面来考虑的。
[纠错练习1](2008届江苏宿迁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①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①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问: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误点2:不合要求,以翻译代替鉴赏
[样题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 ,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纠错剖析】
征尘:征战的尘土。酒痕:喝酒留下的痕迹。对诗歌中的词语如果仅仅是这样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那自然是不够的,容易造成对题目很肤浅的理解。题目中有一个很好的提示——联系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作者被调回后方,不能为国杀敌,有志不得伸展。在这种处境下,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来说,这两个词显然别有深意,有更多的忧愤与无奈。“征尘”表面是指作者身上征战时留下的尘土,实质是说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是指自己喝酒时在衣服上留下的残痕,实质上是表达作者对离开前线的愤慨和无奈,这是作者以酒消愁的表现。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一个词语的含义就不是翻译字面意思所能体会到的了。
[纠错练习2](原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
|
■相关链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