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复习指导 >> 语文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新课标下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尝试
来源:陇南报      2008-10-30 11:00:00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学工作、上课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后很少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因此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已不多。究其原因,是学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都差不多,考试照考不误。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导他们在课后也自觉地学习语文。新课标提倡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反叛,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点是“教”,新课标则着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让同学们去“说”。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天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填胸,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前要老师不断重复解释同学们才懂的问题,现在通过同学们的设身处地感悟就可以体会到。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加深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让同学们体会到语文并非远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难学。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

  二、让他们去“演”。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庸懒之生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上《威尼斯商人》的时候,我叫同学们去表演戏剧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再现戏剧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人物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成功,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用词之妙。更主要的是,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感悟。

  三、让他们去“争”。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切语文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主要看是什么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六要素、议论文中的三要素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场合的心理状态、联系读者的实际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非得学生要怎样回答,那只能是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想象一下,假如是你来写,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你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同学说作者并没有跑题,题目很好,有的同学却说作者跑题了,因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跟中心没有多大关系,干脆就用“愚蠢的皇帝”为题更为恰当。我没有支持他们的任何一方,继续让他们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间的思想得到碰撞,擦出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研 高 考 自 考 外 语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考试攻略
考研“牛人”的备考之路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