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一个例子今年考纲里面新加了一条内容就是清末行政和预备役,清朝的统治更加危机,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是这样的思路,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它是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现在我们把这个内容加进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强调三个因素:一个是清末新政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派遣留学生,同学说我知道,洋务运动也派遣了留学生。
还有一个课本上没有体现,我们从综合这个角度上去说,我们会讲科举制的发展,也应该涉及到,它逐渐的被废除问题。
还有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它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个问题比较难,它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但是它确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内容现在考察的角度和以前课本在编的时候那种理解的方式差得很多,可能老师们比较清楚,但是学生有的时候不太清楚。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删去那么多内容,有一些现代确实不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很重要,有些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些,有些内容可以大胆的舍弃。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线索,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国际关系、思想解放等等,这是整体上三部分,我们在看书当中能够想到有些侧重,但是怎么侧重的问题,这些知识点我知道很重要,也很难,但我怎么办,应该是把他们分而置之,你知道它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踏下心来面对它,不要怕它。比如世界史部分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启蒙运动,这些内容不管是以前传统的考法,还是现代考察的角度都很重要,学生也知道那里面设计到6个人两个英国的、四个法国的,但是真正中间的联系区别有哪些?往往我们不太关注,当然从现在考试的角度上说,它不会考得特别难,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得更充分,比较深入这样我们做题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这是看书部分,构建出一个结构,要让自己知道哪部分是重要的哪部分是可以放松的。
第二我想说一说关于做题的问题,做题方面,历史前面12道选择题,到这个时期我们做了大量的题,其实我们平常做的都是一些模拟题,所以你可以把它做得更深一点、更难一点,有的选择题我们知道B是正确的,那D、C呢,每一个想象都有出处,他会造成一种障碍,可能在秦汉部分,但是给你挪到隋唐去,所以我们做的时候这道题做对了,我们必须把另外的三个选项要找到出处它应该在我们课本的哪一个位置,怎么表述呢,应该做到这个程度。
如果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做得再深一点,你可以自己试着把这道题改一改,如果我认为这道题C是正确的,那么我改题干,改成其他的选项是正确的,当然这个是比较难的,历史书上就是那么些知识点,但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改变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出题人的意图,卷子背后出题人是怎么考虑的。
出题人也很为难,奥运会、粮食问题都考过,我感觉有点斗智斗勇的意味,出题人给你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让你掉下去,而你要把它简化了,逐渐的练习,看书你就能发现。
关于主观题方面,作为历史这个学科失分是比较多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我提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真的读题,尤其是题干给了引导语部分,也就是37题,它给了一句话,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只看材料和问题,那句话很有用,也就是说它告诉你,我要考察你的角度和方向以及范围,你不看他,你会把自己很熟的内容答上去。
比如说这块内容我很熟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去答,那你就答错了,人家问的不是这个内容。因此引导语部分,给的主题非常重要。考试一般来说它会让你解释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学生,它不可能拿个很大很的的问题让你解决,也解决不了,所以只需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沿着思路把课本上所讲的内容做思路上的变通。
后面就是关于处理上的一些思路,这个我简单说一下。一般的说,我们回答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你可以把几个单位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得出来,比如说给你一段清朝的材料,关于人口。很容易我们能想到,明清时期关于重要经济发展的状况,他的出处时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回答的时候沿着他们的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一般的说还是分成几部分回答,比如说问你原因、问你影响,一般我们都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回答,当然要做适当的处理,因为有些题设置得非常非常的难,我记得一个曲线模拟题里面考到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条约,很多同学认为我知道很多条约,结果会失分,有的同学会答割占领土,下来我问学生领土都割占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按照答题的方向分成几个模块去答,这样就可以了,当然比较忌讳的就是说大而空的话,这点和政治学科之间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太习惯让学生说这些,太大规模,它的要求具体的细节。
在那个历史的特定环境里面,对这件事情的具体影响,它不要求你做宏观上的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地我们学了鸦片战争之后后面有很多影响,很多内容都要背那太难了,那都是历史学家们琢磨研究出来的东西,其实那个里面应该说没有特别大的指导意义,我不是说它没有用,比如说里面谈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这段还不如看1931-1937年这段,中国历史具体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关于大段的评述作为历史考试来讲不是特别追求。
刘志强:所以说文综这段时间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成效。
高考政治和历史答题时如何找到切入点
尚友硕:作为政治问答题,如果是方向问题,首先有两点把握好就行,第一个是关于考题的设问,在考题设问当中一般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政治题,大多数都是这样,或者分经济、哲学、政治三个家度,具体到每个部分,相应的提问方式,比如说哲学,哲学最常见的提醒就是从哲学当中某一个方面认识了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辩证法、唯物论当考生见到这种题的时候其实就有了一定的范围。
比如说这个题是认识论这个范围,我们就可以确定认识论到底有几个知识,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求考生把一般性的反映出来。
第二我们政治题都是有材料的,所有题都是材料题,还必须要抓住材料,从材料当中能够把握材料的方向,对应这一部分知识的具体知识,也就是有了一般性的把握,再结合这个题的要求,去寻找具体的知识点,一般来说政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握材料的中心,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把握材料的层次;其实把握中心也好把握层次也好都需要第三个把握材料中的关健词,对关健词的把握是解决政治问题最关键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考生要找好角度要有基本性的把握,第二要有一个准确的分析。
刘志强:历史这个学科在三个学科当中比较被动,因为后面的综合题当中都需要背景来切入的,或者涉及到一些热点问题,它会用政治或者地理的角度切入,学生就问了我不知道这里面是问的历史还是什么,历史这问怎么回答,时间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所谓历史要求你对时间上的观念非常敏感,不止是材料,它往往给你一些时间上的提示,比如有一道题顾拜旦创造奥运会的时候当时欧洲的关系形式,大体上就告诉你时间了,所以你就答那个阶段,19世纪末具体的国际关系就可以了,这个时间很重要。
还有一点,我们答的时间知识点容易丢,所谓丢就是凑不到这个题问我的12分,一看知道,但是有12分,肯定不是1、2句话,它是需要我们迁移,迁移课本上的知识点。
因为历史是以时间的顺利由前到后去讲述的,但是讲述的时候还是有主题和思路,就像说书人一样,所以我们在组织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内容挪到特定的历史背景里面。
比如说世界史有一段讲科学技术里面讲到牛顿,大家都很熟,但实际上牛顿所活动的时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我记得一个区的考题就这样问,17、18世纪英国对世界方面的作用?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好答,唯独科技想不起来,这个知识点是在最后那一章里处理的,所以有的历史老师总结内容也会把这个内容迁到这个位置。比如世界史问到1970年世界的状况,这个可以答很多。政治方面关于国家的改革问题。国际关系里面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这是一个主题去讲的。
如何解决试题与课本脱离的问题
张习志:我想他说的就是人文这块,经常不知道答什么。比如这个地方怎么发展种小麦还是种玉米,他就觉得不知道答什么,其实抓住两点第一点这个题的知识结构是什么,知识结构就是农业生产的趣味因素,第二你了解多少,如果一点不了解,看看有没有相关信息,我觉得答这块的时候把课本上的信息和区域的信息结合起来,你就能拿8-9分,但是不同的出题人思想也不一样,也许会有小的思路。但是我觉得地理高考拿100分,应该不是太容易的事,所以能够拿到80%-90%,是非常高的事。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访谈的时间也到了,在节目最后请三位老师给即将上战场的考生们一些祝福的话语,打打气。
刘志强:距离高考越近,我们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应该说我们的理想即将实现了,很有希望。
张习志:我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第一句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句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尚友硕:我们08年的考生,今年是幸运的,也肯定是幸运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08年的高考成就自己一生的梦想,同时带着这种喜悦去看奥运会。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老师对考生的祝福,也非常感谢三位今天作客腾讯嘉宾聊天室跟大家讲了这么多东西,同时也祝愿我们的考生在一个月后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也感谢精华教育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本场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