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新高三同学们科学地抓紧利用时间,学习和复习好知识,增长本领,及早打好基础,以期不久的将 来能在高考浪潮中胜任愉快地顺利通过,《考试》杂志特在本期刊登几篇关于如何搞好高考复习的文章。尽管 这些文章写作角度不同,有的是谆谆告诫同学们应如何从暑假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提纲挈领地、循序渐进地搞 好巩固旧知识,牢记知识要点、为开拓新知识作着具体准备;有的是写给辅导老师的,文章作者以敏锐的洞察 力透辟地分析高考复习与教学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又以他们的宝贵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力图与辅导老师们 取得共识,以利推动高考复习与教学的健康发展,不仅培养应考的能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真正有能力的 人才。所以,这些文章无论写作角度怎样不同,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文章是由辛勤执教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了丰富厚实的教学、教研特别是指导高考的宝贵经验的特级 、高级教师所撰写。他们都能将自己对本学科指导高考复习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招数,无 私地奉献给新高三同学、指导教师以及广大读者,使我们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些老师们那一颗颗助人 真诚、诲人不倦的心。这不能不令人感谢他们。
作为本文作者之一的高级语文教师刘起增先生,虽任副校长之职,但始终不肯放弃他几十年为之呕心沥血 、情有独钟的讲课生涯,他的文章即是他多年教学、指导高考的心血之结晶。本文针对高考复习中语文存在的 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作者看问题之敏锐深刻,论述之中肯精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经验,不 仅行之有效,而且能代表如何将高考与教学有机结合得更好的一个主流。本文辅导老师读后,有借鉴意义;新 高三同学读了,亦可从中悟出高考语文复习之要略。 多年来,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被无休止的练习篇子搞得头晕目眩,浪费许多时间,耗去无数精力,但 应试本领未必得到真正提高。 如何使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时改变“大运动量”的被动状态,关键在教师如何领路。
一
高考命题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教学当然要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指导 学生逐项逐条熟悉和掌握《考试说明》,认真研究和领会其精神实质,把《考试说明》做为复习的依据。这无 须赘述。 为了保证测试更公正、更合理,坚持考查能力为主,试题取材于课外是必然的。“高考”不再考虑直接从 课文中出题所占的比例,但绝不等于扔掉课本,而是很重视“课本依据”。命题更灵活地以课外材料检查课内 学习质量,所考查的知识有的在课文中学过,或间接涉及过,有课文依据。一九九四年全国高考出现了判断“ 令尊、令堂、令郎、令媛”几个传统礼貌称谓正确与否的题目。大多数考生找不到它们的出处,这是因为他们 不熟悉课文。熟悉课文的学生会想到《守财奴》中的两段: “小姐,令尊既不愿意把产业分开,也不愿意出卖,更不愿意因为变卖财产,有了现款而付大笔的捐税, 所以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你得放弃登记。” “哦,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的承继权,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全部交给令尊管 理,收入归他,光给你保留虚有权……” 两段话,五次出现这类传统礼貌用语,只要熟悉课文,谁称谓谁,具体含义是什么,都弄清楚了,解答此 题难度不大。 命题的难度要求,能力要求,与课本的要求“相当”。1990年全国高考题中有“阅读文天祥《念奴娇》, 完成××题”,文天祥的《念奴娇》学生没学过,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规定的基本篇目。学生背 熟苏轼的《念奴娇》就不难推断出此题答案。 我们应当尽力改进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使用课本,在复习中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教师对课本要讲深, 讲透,讲全面。高考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关键在于课内的学习不扎实,不得法。应多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思想的深度及文字表现特点方面去发掘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