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首页 |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今天是

在线留言
首页 |
新闻 |
博客 |
考研 |
高考 |
留学 |
外语 |
高教 |
幼教 |
职教 |
民办教育 |
基础教育 |
自考成考 |
中外合作 |
资源中心
论坛 |
社区 |
交友 |
校园 |
招生 |
培训 |
征稿 |
文学 |
商城 |
招聘 |
教育装备 |
会员学校 |
比赛活动 |
在线报名 |
教育书店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频道热点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李文平:发展电大教育正当时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08-10-29 17:01:00
 
 编者按: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始,那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是对农村改革一次深刻的梳理和总结,回顾30年来农村改革之路,让我们对下一个30年充满了期待……

  30年前,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迈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个村率先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给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起了一个带头作用。那么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项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时,农村改革何去何存,我们是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还是推陈出新,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农村改革的新天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会告诉我们一个答案,也会给农村改革描绘出新的蓝图。

  近日,本网记者对我区实施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文平就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及电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专访。

 

  “鲶鱼效应”激活101旗县农村走向繁荣

 
  记 者:10月18日,贵校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举行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学典礼,您认为这项计划在我区实施有什么现实意义?
 
  李文平:当前,我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正处在一个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包括农村在内的开放式的远程与继续教育新模式,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孩子大学难考,考上大学的又大都跳出“农门”。为尽快给农村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部决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上学,修满规定学分即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收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这些人毕业后,一定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记者:这项工程是否会成为一个好大的“泡沫”,最终因难实施,项目资金缺乏等“流产”呢?   
  
  李文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部推行的这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农村撒播的星星之火,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目的明确、切实可行。

  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是对症下药。多年来,不少“跳出龙门”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不回农村;而农村薄弱的基础教育使一批孩子又考不上大学。这种状况造成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的困境。多年来我们的政府实施不少扶贫活动,应该说有一定效果,但从培养人才的根本上入手,这还是比较全面的一次。

  各地的实践证明,用得上才能留得。这些新的“科技力量”进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科技素质。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终建立一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初衷、方向上是无可置疑的。由于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有一些不完善、不配套现象也属正常。但是,政府应该正视这些不完善、不配套,更应致力于从全社会的高度作为着眼点,将教育本身与生源的“入口”、“出口”来统筹考虑,确保这些学生最终能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作为负责组织实施这项计划的实施人,我非常有信心将这项计划不折不扣地完成,通过这些“鲶鱼”带动我区101个旗县农村真正走向繁荣。

  记 者:作为广播电视大学的二级学院院长,您对新时期的电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李文平:电大定位的明确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电大创办之初,只有学历补偿一个使命,所以面向在职人员招生办学就是它的定位。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衍生出在岗培训的继续教育,面向系统的行业教育,不同人群特殊教育,才有了封闭与开放不同的教育形式,有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教育,有了质量保证与支持服务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定位也是在办学实践中在新任务新形式中探索创造出来的。因此,定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历史结果。

  在新时期下,电大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称谓、内容、方法和内部管理体制的全方面改革,必须全面加强系统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必须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创新模式,打造品牌,让电大在服务中国人民中,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奋斗目标。

  电大教育不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记 者: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逐步放宽,各大高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招生扩张。在此过程中,电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社会上甚至有种说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是穷途末路,最终会走向灭亡。”对此说法,您怎么认为?   

  

  李文平:广播电视大学从1979年2月初开学,到现在已有29个年头了。29年来,电大在远程高等教育领域完成了传播媒体从广播电视手段向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手段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远程教育的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通过在职教育、普通专科教育、注册视听生和开放教育等各种形式完成了大规模培养急需应用人才的任务,适应了广大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要。因此,电大的贡献是历史性的,是巨大的,是功不可没的

  广播电视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实际举措。电大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为“三农”服务,包括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远程教育和电大的要求,或者说是电大这样的学校本来就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电大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所在,是电大出于自身定位和发展需要的战略选择。

 投身新农村建设将大有作为  记 者:“十一五规划”开局之时,党中央发出了一个有利于农村、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业的响亮口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而言是一种福祉,对农村来说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对农业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此,作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者您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李文平: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位领导简单的拍脑瓜行为所能决定的,这需要我们广大的劳动群众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才能完成的。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步子不应迈的太大,应稳定扎稳打,步步前行,为了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目标逐步前进、不断奋斗。

  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广播电视大学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坚持“治贫先治愚,治愚先治学”的原则,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作为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工作来。

  记 者:对于“治贫先治愚,治愚先治学”这句话,您如何理解?  

  

  李文平: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提高。此前,我们也开展过很多的科技培训,但收效甚微。许多地方在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过程中所聘的专家、教授都是“认名不认效”,他们在台上冠冕堂皇的讲知识、讲理论,台下的农民昏昏欲睡,讲了些什么,农民朋友弄不清楚。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培训中,应把“土专家”作为培训重点,将某个领域内的实际经验讲给他们,致富途径说给他们,再让他们和广大农民口手相传,这样的科技培训才算做的到位,农民朋友才会欢迎。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抓手”。电大开放办学的要义是为尽可能多的有学习需求和相应学习能力的人提供接受具有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此届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改革再次提到了一个新高点,农村改革站在了新起点,在未来的30年里,广大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大有可为。

  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抓手”。电大开放办学的要义是为尽可能多的有学习需求和相应学习能力的人提供接受具有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此届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改革再次提到了一个新高点,农村改革站在了新起点,在未来的30年里,广大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