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高校研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
|
来源: 2008-4-29 10:24:00 |
|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步深入,对此的理论探讨也在文化遗产的不同领域展开。日前,首届全国高校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教育部、文化部的有关负责人及各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的取舍与选择、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非常迫切,目前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较大争议,举行研讨会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声音的交流、论争,归纳出相对客观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对文化遗产学的现状、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整理、总结,用理论学术的方式为现实服务。
文化遗产学将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传承保护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以《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作为主题,探讨了文化遗产学的对象与方法,阐述了文化遗产时代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学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的意义。与会同仁就文化遗产学是否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条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文化遗产学的对象与方法也提出了严谨的质询。
在世界遗产与中国的议题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徐新建教授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世界遗产与中国语境的关系,从中国与世界的对照中返观中国,探讨了我国在保存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可以进入全球化等问题。
在关于高校与文化遗产保护议题的探讨中,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保护意识以及日本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情况,为中国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学科建设实践方面,诸位教授从学校的实践操作角度为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研究个案。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庆模式”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趋势:从无序到规范、从标准化到学理化、从静态保护到名录化保护。他认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纵深开展,文化遗产学终究会作为一门学科被承认。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问题、界定问题和保护问题分别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刚刚起步,不同学科的人参与进去,面临着一个学科整合的问题。与会者认为,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遗产问题已从理论到实践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而言,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和处理与之相关的诸种关系,比如传统与未来、政府与民间、利用与反思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遗产问题”及其后面的深刻动因。
此次研讨会使与会者注意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包括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共同认识到中国的高等学校对社会的义务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到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