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论文 >> 校长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浅谈生命教育在新课改中的几点体现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网     2007-11-8 9:47:00
 
泗洪县第四中学 王士标 当今社会,伴随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同时,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的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的危机。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更多的把目光转向了教育。 现实的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因素的强行介入,使传统教育演化成工具式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从而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早在1948年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就曾作过《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来警示后人,而今愈演愈烈。这种单向度人的教育使整个社会变成追求功利,强调竞争,物欲横流的“爆发户心态”的时代,人们失去了生命的追问和灵魂的根基。面对此景,新课程改革应然而至,担起了对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由此,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就此笔者认为,课程改革中生命教育有如下几点体现: 一、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 营造自由发展空间 1.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学生被动地以最大限度地来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使自己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复制知识的传声筒,丧失了个性思维的发展,丧失了创造性的发展,失去个性情感的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2.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地位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独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1)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学习中,问题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师成为学习的帮手,共同发展。如:七年级数学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首先让学生剪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重合。请同学自己去发现这个折痕是三角形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测定,发现是三角形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是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努力去寻求不同的答案,最后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探究与掌握知识的过程。实现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智力。(2)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而非强制的。 在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流学生,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使他们在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得到自由发展。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由挑选角色,上台演一演,比比谁演得恰如其分,演得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基本上把晏子的机智灵活、楚王每一次想取笑晏子不成反被取笑的神情、语言、动作等演了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整个故事。整个课堂上快乐,兴奋的激情始终洋溢在学生的脸上。自由的挑选角色,自由的组合展示,使学生愿学、乐学,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也映了布鲁纳说的话“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程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自由,即思维与想象的自由。二、新课程强调创造和谐氛围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人是一个群性动物,个人必须必然处在关系中 。单枪匹马而缺少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社会必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是社会要求,时代呼唤。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问题与活动,营造紧张活泼的宽松环境,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必须积极承担个人的责职。同时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间的冲突。例如,在讲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首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实地调查的例子,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写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分析)--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验证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通过这一问题你学到那些知识?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系列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同舟共济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这是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从而也达到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同时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新课程注重探究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探究学习能立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与创新中完善与塑造学生人格,进而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探究过程的实现,新课程明确提出如下措施:第一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追求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追求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把知识学习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手段,让学生在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中培养创新素质。第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老师要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究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这种渴望和冲动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记得听一节“乌鸦喝水”的科学探究课,老师要求学生按课本上的‘乌鸦喝水的办法’去实验,学生发现并不象课本上说的那样。“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讨论,乌鸦要想喝到水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先后设计出几种不同的验证方案,分组展开了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原来水位上升的高低,与石子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瓶子的大小有关,水量越多、瓶子越小、石子越小,水就越容易上升。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寻找答案的渴望,通过一步步探究,最终豁然开朗。第三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学密度,给创新留点时间。探究过程的实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密度,留出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从事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创新发展。第四 教师要创设适当情境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创新具有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三个特点。求新求异是创新的最重要特征,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做标新立异的二月花,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在学生自我构造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独特新颖中创新。如: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老师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体现了这些位置关系?”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球放于桌面,车轮滚动,铅球入地等,有位学生举起手:“就象早晨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副体现三种位置关系的美丽动人的画面同学们的脑海中。四、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 1.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 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在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个体存在,更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事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似懂非懂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智慧与经验,去积极攻破难点。一旦攻破,学生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一种体验。如:在“平方差公式的发现”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组能进行平方差公式运算的整式相乘。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整式相乘法则和他一起进行运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结果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出了答案,而最快的学生也与老师相差甚远。同学们都很惊诧,怀疑老师一定有什么绝窍。老师借此引导学生仔细去观察,思考,小组进行讨论,验证。在同学们的思考交流中,不时爆发出“我知道了”“我发现奥秘了”“终于早找出来了”等喊声,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老师迅速出几题让同学去验证,使学生体验这种成功。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 2.展现个性特点 ,享受生活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学生智力都各具特色。据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懂得这个道理,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从而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赞扬与鼓励是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力的最有效方法”。(卡耐基语)进而使他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正如某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课堂也将成为他们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赏识的乐园。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为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