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高校推荐
·全国各地高校风采
·全国优秀民办高校

专题报道

·2008高考录取分数线
·全国高校名单
·关注高考专题报道
·2008年教育论坛网上交流
·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国教育网抗日专题
·高校网上咨询
·2008年高考冲刺
·留学移民指南导读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2008年高校招生信息汇总
               更多...

 


科普“硬伤”是怎样产生的


http://www.chinaedunet.com 2005-7-14

    

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但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科学家是谁”,对远离公众远离科学家的尴尬,不少人士表示担忧。(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科学家远离公众,处于“边缘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着极大的“硬伤”。

  据统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平均占到总节目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而我国电视台只有6%左右。除了科普投入之外,我们的科普手段、水平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科学家不了解大众心理,而大众往往也看不懂科学家的理论。这样,在科学家和大众读者之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前两年,12位两院院士从繁忙的试验科研工作中抽出身来,专门为青少年写了一套名叫《解读生命科学》的科普丛书。这些院士们在写科普作品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科学面对普通读者,这些院士坦言“比写论文还难”。最后他们的科普读物还是经过科普作家们反复修改,才最终出版的。

  这说明,科学家并不仅仅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也应该善于掌握科普手段与技术,自觉地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国外有一些科学家本身就是优秀的通俗作家。比如,说起奇妙的DNA双螺旋,人们自然会想到沃森。在DNA结构模型迎来50年诞辰前夕,沃森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奉献给读者一本奇妙的书——《基因·女郎·伽莫夫发现双螺旋之后》。人们看了这本书都说,感受到了“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是丰富多彩的,就是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是趣味盎然的”。

  如今投身科普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由于从事科普创作需要大量研究课题的时间,一线的科学家没有人愿意为了科普创作而耽误自己的课题;科普作品的稿费和一个科研成果的奖金相比也实在太少。这使得科普创作队伍存在着严重的知识老化、人员老化现象,且青黄不接。

  让大众真正了解科学,让科学不再远离公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好科普工作,重视科学家的研究领域,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氛围。

摘自:潇湘晨报

严正声明 | 网站介绍 | 网站导航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付款办法 | 友情链接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通用网址:中国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中国教育网业务及合作免费咨询热线:010-64801986 64803658 京ICP证000045号-77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1984
广告信息发布:webmaster@chinaedunet.com 投诉:HK8899@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