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高校推荐
·全国各地高校风采
·全国优秀民办高校

专题报道

·2008高考录取分数线
·全国高校名单
·关注高考专题报道
·2008年教育论坛网上交流
·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国教育网抗日专题
·高校网上咨询
·2008年高考冲刺
·留学移民指南导读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2008年高校招生信息汇总
               更多...

 


城市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


http://www.chinaedunet.com 2004-6-28

    



  今天,城市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全球性事件,尤其是东亚城市,近10年来,“全球化”浪潮正不断冲洗、刷新着他们各自的历史记忆,也催生了种种新的文化与文化生产机制。面对这样的趋势,以及新的文化掌控方式,我们应对的资源是什么?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近期以此为议题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不少学者都是当今文化研究界的一流学者,如休斯顿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本杰明·李、加拿大麦吉尔学院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先生、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讲座教授墨美姬、伦敦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斯科特·拉什、汉城延世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惠净、东京明星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千野拓政,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以及上海大学/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等。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上海、香港、武汉、东京、新加坡等5个城市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就东亚城市所遭遇的全球化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新颖、另类就是多样化吗

  面对今天的“全球化”浪潮,我们该如何行动?王晓明教授认为,之所以要这么问,是因为我们渐渐看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思想还是实践,困难都非常之大。十年前,人们对“全球化”(更流行的说法是“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一个是单一的全球化,一个是多样的、但被压抑了的各种可能性。当这样来理解“全球化”的时候,取舍很清楚:只要是多样的、另类的,就是好的,就是解放性的。可现在,情况似乎不同了,王晓明强调说,现实的情况是,“多样性”如今本身成为了一个冲突的领域,一些看上去很新颖、很另类,但实际上却是有助于现存秩序的力量,一些打着多样化的旗号,却意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势力,和那些真正是指向自由和解放的要求,如今正在“多样性”这个领域里发生激烈的冲突。所谓“另类”的概念,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有时候更多是构成了压迫性秩序的一部分。所以,在如何理解“全球化”这个问题上,在如何理解多元化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多的思考。

  与其消极抵制“全球化”

  不如积极挑战“全球化”

  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不一样的全球化”的重要观点。在他看来,目前对于全球化的批判存在一个问题,人们还很难摆脱简单的二元思维模式,许多人都倾向于将全球化的许多过程看成已经有了固定的定义,而采取的批判都是尽力显示其不好的一面,或者将全球化描述为如何坏,最后的目的总是设法阻止它。

  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常常被看成类似乌拉圭谈判———它带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打破货物和资金的国际流动的限制。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社会的危害最大,因此我们要反对这个进程,应该将历史的车轮拉回。在文化上则将全球化理解为美国或西方流行文化在其他地区的播散,这些文化将取代或威胁当地的草根文化。这种批判的逻辑是将美国文化视为祸害,而假定的解决办法当然是距离越远越好。认为全球化是有害的感受———至少是对于现行的经济全球化而言———经常是正确的。然而,泰勒教授认为,纯粹反抗这个过程并非惟一的答案。也许挑战“全球化”的概念是可能的,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作动员,去实行另一套规则,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正在开始发生作用。其里程碑便是早前在坎昆举行的世贸会议,在这个会议期间,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盟引发了一个僵局,他们提出,美国及欧盟处理农业问题时是如何完全不讲原则。

  但是,在文化的领域,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另类的出路可能是要设想出另一组不同的文化轴线和文化流通,来鼓动与混合其他文化形式。这个流通的过程不仅是如何将美国的电视接口输送到第三世界国家,而且是如何将印度音乐混合某种形式的西方流行音乐,然后在第三世界流传散播;如何将巴西的处境喜剧翻译到日本等等。经济、文化、政治等不同层次的全球化,并不是固定的或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就不能认为全球化就是单一不变的文化霸权,那只是一个神话。从不同的层面来看看,它如今已经显露出不同的危机、机会与可能。然而,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孤立和不在霸权位置的行动者们,却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改变全球化的过程,他们需要连接和交流,在世贸的例子中,便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单位组成的联盟,在文化流动的领域,也同样需要新的轴线和联络。

  泰勒教授还说,这么多学者会聚上海,是因为我们能在这里看到另一种全球化的新模式———一种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未开发领域的全球性城市的模型。她并非伦敦、纽约和圣保罗的另一个版本,而是身处在不同国度中的、正在成长中的城市的另一种可能的模式。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多重全球化”的现实:即全球流动如何在每处地方,配合着不同的危机、机会和可能性而出现。我们也需要明白在这些地点独特的历史流动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藉由这些中心放射出来的,新的多边主动性中,这些经验要承担的结果。培养出这种对全球化过程不同形态的批判,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标。

  欧洲“多元”与美国“多元”的差异

  斯科特·拉什教授将当今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作了一个比较,他认为欧洲文化中具有统一下的单体差异;美国则不同,它只有统一体,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文化进入,尽管他们也时时提倡文化多元,但就现实的美国的文化多元论而言,美国文化其实是熔炉,它不能保留差异,他将差异熔化成一个国家或一个超国家。与同一性的美国相反,欧洲是各种单体组成的网络,它连接起各个单一个体,它是不同个体组成的网络。个体通过条约联成一体,这类条约通常被认作是非正式的连接模式。那是一种良好的多元自我设计的差异链条、连接物或网络。

  与会者就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踊跃发言,同时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墨美姬教授还以“一个澳洲人的香港视角”谈了当今的文化研究对于教育政策乃至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

摘自:文汇报

严正声明 | 网站介绍 | 网站导航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付款办法 | 友情链接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通用网址:中国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中国教育网业务及合作免费咨询热线:010-64801986 64803658 京ICP证000045号-77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1984
广告信息发布:webmaster@chinaedunet.com 投诉:HK8899@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