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语文新课改,让我们回归>>>
 


语文新课改,让我们回归

作者:侯伟锋      专业分类: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理念,模式,建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纵观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从以前的粉笔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从以前的教师领读到今天的音频视频范读,从以前的教师为主体到今天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有的学校、教师都在摸索,那么笔者就陕西省新课改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正文:语文新课改,让我们回归 【摘要】     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纵观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从以前的粉笔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从以前的教师领读到今天的音频视频范读,从以前的教师为主体到今天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有的学校、教师都在摸索,那么笔者就陕西省新课改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语文新课改,理念,模式,建议 一、新课改趋势和必要性    陕西省的新课程改革早已在2007年秋季拉开序幕,如今已是如火如荼。每一个学校都怕自己落在后面,纷纷引进课改先驱地的优秀模式,其间最有名的莫过于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我省很多学校也积极投身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以我的母校——西安市田家炳中学为例,学校派了高一二所有科任老师、班主任奔赴昌乐二中观摩、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最终定下 “541”模式。    所谓“541”模式,就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得多于2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目标解说、任务分配、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包括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展示等;当堂检测时间为5分钟,形式可以多样,如学生互相检测、“小纸条”检测、PPT检测或者口头检测等。在严格上课时间分配的同时,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学案制作流程、学案制作标准、上课环节标准、学习目标标准以及师生活动标准等。这些标准给刚进入课改的老师们一个标杆作用,让大家心里明白新课改该怎样有序进行。同时,学校也举办一些相应的活动,如请专家进校,给教师宣传新课改理念,消除课改抵触情绪;定期召开新课改会议,及时反应和解决新课改过程出现的问题;定期进行新课改观摩示范课,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等。历经一学期多的新课改,全校师生的课改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最开始的抵触变为接受,继而主动探索。    诚然,我们以前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语文课程标准》的初衷,语文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讲得汗水淋漓,学生听得呵欠不断;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听得黯然神伤。这种只靠老师讲,学生听的老套的教学形式教出越来越多的懒学生,他们没有学习的欲望,没有探索的目标,老师灌多少,他们就接受多少。看来老套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了,我们确有课改的必要了。新课改的提出,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而且这样的课改形式对于语文科目来说,较之其他科目更容易操作。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积极关注新课改,认真听取了多节优秀教师语文课改课。我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中老师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学生在观念、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此,我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说说新课改。 二、新课改的优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田家炳中学推行的“541”模式,完全遵照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的的目标上,教师都落实到位;在过程和方法上一改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注重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努力实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各班级在认真考核学生各科成绩,考察学生家庭情况,熟悉学生性格特征等情况下,科学分组,以便生生之间的互助有效。除此之外,各班均建立自己的班级文化,展示自己的班级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些课外工作,都给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课堂上,“541”模式中小组展示、小组点评的方式,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团结互助,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老师是配角,但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以及课后的小组成员培训,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多样化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一周新闻快播”、“新闻点播”、“诗词鉴赏”、“奇文共析”)和丰富的课外活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提高和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欣喜于教师多年教学观念的转变,欣喜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欣喜于语文教学的前景重现光明。但“541”教学模式,正如一方璞石,方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臻于完美,散发光泽。 三、新课改的不足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新课改实行模式化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加快课改的进程,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最终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增进课程与学生成长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而我们现在的模式化教学,无疑从一个模式跳到另一个模式。在我所听过的新课改课上,几乎每堂课都是固定的老师授课时间,学生探讨时间,学生展示和测评时间,这样的模式化教学其实就是在固定我们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我想这样的模式也会让学生生厌,成为下一个淘汰的目标。新课改,我们也应该遵循课改的实质——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上,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我们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语文课放到生活中、自然中、现实社会中去学习和探讨。遵循所学知识点的区别,设计不同的课型。导读课、讨论课、实践课······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才是真正能永葆生机的课堂。 2、学案模式化,学生跳不出学案的框架。    几乎每一个新课改的老师都会设计一份学案。学案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模式设计。每一份学案上都由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检测案组成,学生完全按照学案的指导完成本课的学习。因此,我所听的新课改课几乎都是老师在完成课堂探究案部分的课。课堂探究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虽然都是根据本课特点设计,但无形中却成了牵制学生学习的“练习册”。学生很难在这之外提出自己的想法,那探究其实就是一个空架子,这样的模式化学习,恐怕很难培养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有个性的学生了。新课改教材的设计,还是以一个单元一种体裁为教学整体,其实我们可以依据这个规律,以其中一篇或几篇为导读示范,让学生自行研究本单元或此类文体(打破教完一册再教下一册的常规教学)的其他文章,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遇到的困难、出现的瓶颈,然后全体师生共同研讨、突破。再有,我们也可以只在一篇文章中探讨一方面,不需要在一个学案设计中顾虑方方面面,那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就能把一种文体的特征探讨完。如果能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就不会出现新课改中老是觉得课程教不完,时间不够的问题。 3、课堂没能真正还给学生    陕西省新课改推动的时间已有七八年了,但很多老师依然很难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设计问题时,还会出现“是非问”这样的简单无效问题;在学生点评卡壳或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有的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给学生答案,缺乏等待的耐心,甚或是剥夺学生的评价权。出现这样的现象,表明我们的教师在观念上还没有真正的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教学形式中,总是教师大包大揽,才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我们对学生的不信任让我们总也放不下心,让我们低估了现在学生的能力,最后,我们适得其反,削弱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今的课改,就是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辅导,去倾听,去等待。改变一个习惯,肯定是需要足够的耐性和时间,我想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定会自信地展示他们的风采。 四、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建议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高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参与才是新课改成功的保障。要想让学生参与,除了课堂自身的吸引力,还要靠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为父母为老师学,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坐在课堂上可学可不学,那我们的新课改就应该先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我想首先应该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这还得借助学校的帮助。学校应该给学生召开动员大会,请专家学者给学生“洗脑”,让学生先有“我参与,我快乐”的主体意识和“不参与,就淘汰”的危机意识。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班内组与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团队评比,优胜者给予各种奖励,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无论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怎样发展,怎样前进,但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其实就是一种回归——让课堂回归学生,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教与学回归心灵!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导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吴秀明,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05 《语文教师必读/走进高中新课改》魏本亚/时金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语文名师课例研读》魏小娜,重庆出版社,2013
作者:侯伟锋
所在学校:西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