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锤炼“启发”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锤炼“启发”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作者:吴昌龙      专业分类:小学语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 以读生疑 以疑导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加强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文:锤炼“启发”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加强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 以读生疑 以疑导读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1]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察言观色,当学生思而未得,言不尽意的时候,就要加一点拨指引,使他们词达意开。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应立足实际,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灵上。下面谈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启发方式。 一、抓住文眼,把握重点,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也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提问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这便要求提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难度,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提在点子上。王安石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提问要“点睛”,要富于启发,引起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质疑问难。有目的有系统的启发式提问,对促进阅读与思维结合,深入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我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紧紧抓住课题,围绕课题发问: 师:同学们先审课题,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是肖邦弥留之际交代姐姐路德维卡的一句话,是临终遗言。 师:结合你看过的电视剧说说临终遗言都会交代什么? 生:一般是交代遗嘱等家庭重要的事情。 师:那么肖邦为什么不交代生活琐事,而交代这句话? 生:肖邦的这句话说明他很爱自己的祖国。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肖邦虽然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肖邦真的很伟大。 显然学生的认识已经提升了一步。于是我趁机对学生发问: 师:从课题可以看出肖邦身在异乡?他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的祖国? 学生快速投入到阅读中去。 生:(疑惑)波兰遭到瓜分,肖邦为什么不留在波兰同侵略者作斗争,而是从祖国逃跑呢? 师:真是个爱思考的学生,读书贵能疑,你做到了。你为什么说是“逃跑”?读读课文第一节。 生:“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怎么理解“不得不”? 生: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师:没有办法,就是被迫离开,“被迫离开”能等同“逃跑”吗?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理解肖邦的“不得不”离开祖国。 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有的说师生送别说明大家对肖邦的留念,老师赠送银杯,是要告诫肖邦不要忘记祖国。有的说从“郑重”、“回首望了望”表现出肖邦对祖国的牵挂和难舍之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引导学生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启发提问,步步深入,使学生认识到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放飞思绪,对比联想,加深理解。 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比较,唤起联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兴趣就会更浓。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图片、背诵诗歌,谚语等。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珍珠鸟》一课讲述了作者冯骥才赢得珍珠鸟信赖的故事。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人与鸟都是什么样的关系?有的学生说自己爷爷养了画眉,有的说养了黄莺、有的说养了八哥等鸟儿。学生们说他们的爷爷,给鸟儿捉虫子,勤换水换食,经常外出遛鸟,对鸟儿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觉得鸟儿很幸福,自己也想成为一只鸟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追问学生,笼中的鸟儿是否都很自由?笼中鸟儿的叫声是否都很悦耳?笼中鸟儿和你们的爷爷之间相处的都和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意见不一,讨论起来,有的坚持己见,有的改变主意。看来学生们遇到了难题。这时我便引用古诗,巧作启发。我对孩子们说,几千年前,人类已经注意到了人和鸟的关系,既然大家不好回答,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这种关系的: 白居易《鸟》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宋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学生通过朗读古诗,认识到人与鸟很早就是一种对立关系。有的学生说,鸟儿的生命虽然很低微,也不能伤害,因为它们还要哺育后代;有的说笼子里的鸟儿很可怜,失去了自由。看到学生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我顺势追问,读完《珍珠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有的说作者很了不起,他赢得了珍珠鸟的信赖;有的说,应该把珍珠鸟放回大自然,给它自由。。。。。。我适时总结: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那么在鸟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以鸟为本,这样才会赢得信赖的根本。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谈了人和鸟的关系,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四年级的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层面,很难理解作者写《珍珠鸟》这篇课文的深层含义。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自己通过对珍珠鸟的关爱,拉近了人与鸟的距离,人赢得了鸟儿的信赖。而这种“信赖”口号的提出正式对当前人类破坏环境,虐杀动物的反诘,是对现在社会人类不讲信赖的有力批判。在处理课文时,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理解的这么深刻,这也不是教学目标所要求的。但是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一些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需要学生的深入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对比想象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准确的把握课文,并初步具有简单的分析、归纳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发展思维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三、以读生疑、以疑导读、以读解疑,步步提升。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独立阅读能力。这要求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节成功的阅读课,不能光看它外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也不能过分崇拜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应该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敏锐、活泼、深刻,是否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深思好学的习惯应在贯穿于整个课堂。南京拉萨路小学杨春基老师教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导读的教学方式,以读生疑、质疑、释疑。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天游峰是一支什么山峰?老人为什么在这里扫地?游客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杨老师抓住“累”与“不累”作为教学切入点并贯穿课堂。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找天游峰的险,读天游峰的险、说天游峰的险等几个环节来感受扫路人的累。最关键的是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老人认为自己不累这一环节上,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老人是为社会服务而不累。杨老师指导学生去读课文。从老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让学生从老人朴实的语言中读出老人恬淡心境与高尚的品格,体会到老人把扫天游峰当做一种乐趣。杨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让学生渐渐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他们会被这位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这一教学环节地设计,不仅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特别注重启发式提问,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尾注:  陈国庆:《论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出版,P8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6颁布。 [2]、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P43。
作者:吴昌龙
所在学校: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