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有效发挥中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作用>>>
 


有效发挥中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作用

作者:霍丽丽      专业分类:中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主体 课堂教学 兴趣 自主性 能动性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由单纯的教者,变成一个引导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他们情不自禁的爱上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正文: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憾,在于他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不利于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的教改实践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使学生由现在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 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的是主角,学生则是配角,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其主体地位根本就无从体现。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向学生填灌大量的现成的死知识”,长期如此,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一来,只有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   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较之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知识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在,师生双方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悦、互动的师生关系,并在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里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善于尊重和赞赏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他们,相反要以饱满的热情,十二分的耐心,恰当的方法,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随时感到老师很在意他们,关爱他们,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产生主动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从而出现师生和谐共振的和谐场面。这样才能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成为可能,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其次,“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陶行知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大脑、眼睛、手、嘴、空间和时间。其主旨就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自主地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课文内容,从中激发创新思维、发展智力,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是其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表现,也是教师调动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主动求解,弄懂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学会自己所不把握的技能。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主动求异,即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展开争论,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主动求法,即自觉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或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达到更扎实,更有效;主动求博,即在学习中能够旁征博引,扩大学习的外延,使学习更深入。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 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最后,运用多种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实行多向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学习《茶馆》的时候, 让学生尝试编写剧本,制作道具,编排舞台剧。这样一改以前单纯学习课本内容的方式,学生对此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写剧本,为了表演,他们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课本,揣摩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求准确,到位。事后证明,这样做是极有成效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承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并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 [J]。 现代教学。2009/Z1 【3】佘勇。试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内涵 [J]。 成才之路。2008/32 【4】程一凡 叶红《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作者:霍丽丽
所在学校:沈阳市第五十二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