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关系
作者:张海波 王艳娟 专业分类:教育 |
关键词:教师作用与地位、学生地位、分析
|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不应当是被动的,而是能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只有积极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及时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本文拟就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关系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
|
正文:浅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教育事业不单单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背好课、教好书,更重要的是从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地位问题既是一个教师观问题,也是一个学生观问题,两者都是重要的教育观念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师道尊严,儒家经典更把天、地、君、亲、师并列。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旧观念旧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要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融洽,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师生在一起可以愿意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就很容易的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师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交往学习中,自己也从中学到学生思想上的很多新东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教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最终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社会日益进步,科技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当今提倡的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合作研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教师讲授为主体、只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本文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问题作些分析。
一、 务必要坚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教师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其任务是传授知识,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教育教学过程中他起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的主动与否会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如何。根据教师法,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职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等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由教师自己预先合理安排和设计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他们从老师那里学习的内容都是他们是未知或者不懂的。
作为教师,要务必坚持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完全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讲授内容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要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心智得到充分开启。在课余,要与学生多交往、多谈论生活、社会等,从而促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指引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思想上不断提高,在人生的目标上不断进取。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地位问题既是一个教师观问题,也是一个学生观问题,两者都是重要的教育观念问题。我认为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地位的认识,将直接制约和调控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它既制约着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也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革,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的问题上,多数观点都意在确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这一新命题,但这一命题也受到不少同志的质疑。一部分同志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任何事物只能有一个主要矛盾,任何一个矛盾只能有一个主要方面。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因此,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学生也是主体,则变成多中心主义,二元哲学;还有的同志从逻辑学的角度认为,同一对象不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否则就违反了逻辑的矛盾律。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主客体的关系,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导,学的过程,学什么,怎么学应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学生的亲身经历所决定,而不是教师根据教材,以教材的权威性来决定,应是在课程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体验,个人阅历来完成课程的编撰及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学好,提高寻找、分析、筛选、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融提高能力于学习内容之中,并通过参与,加深体验的深刻的感受,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对学生起着引导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一种高级活动,任何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在教育中,其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则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性环节。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关系中,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与地位上平等”的关系居于首位。它强调师生双方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爱为基础,以和谐求发展。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受教育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更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后备军。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没有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很难发展个人的内在潜能来完善与提高自己,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建立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来看待,不管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成绩好坏,都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偶尔的失误与不足,让他们感到老师的真诚与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要学会“用大脑走路,用脚板思考”,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标。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会因为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切活动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层层引入,不以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更好的途径。教师不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决策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的内容,学的方法,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会等,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筛选、归纳的自学能力,这样他们学的内容不仅深刻,而且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
三、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必须摆正自己与学生的正确关系,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得教学的效果更佳。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双方都会在顺畅、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建立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它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不懈努力,尤其教师,要有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岗位,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换取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才能建立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平等时,才会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上的平等,角色上的平等,评价上的平等。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平等和谐关系,才会营造出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乐教、学生才能乐学、使得教学相长,最终达成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的知识量不仅多,而且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短。教师不应当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懂得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最终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效果。大量教学实例也证明了这么一个结论:一个被学生喜欢,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的重要与迫切,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要勇于实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否定自我,只有这样教学水平才会实质性的提高。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样教师会在学生的观点中领略到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学生也会在“快乐-兴趣”的情绪氛围下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升华,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力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显而易见,教学是在师生双方的讨论中达成共识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使师生在愉悦欢畅的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师生间还能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效果。
总之,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之大计,只有搞好教育事业,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发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实现教育的教学向导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们应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当今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更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保障。因此,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势在必行,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用,最终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 华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实施方略” 2001年7月
2。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沈苏林。对清楚学生评价教师负面影响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
|
作者:张海波 王艳娟
|
所在学校:湖北荆门市高级技工学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