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艺术的审美与基础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正华 专业分类:艺术 |
关键词:审美 情感 创新 教育
|
摘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由此可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和智慧,它体现着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一个智力与身体的平衡发展,进而能使学生得到一个健全人格。所以音乐教育在充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正文: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者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社会地位”中的首要任务。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心育心的功能。课程标准中写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由此可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和智慧,它体现着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
一、 音乐艺术的审美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已经去世200多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仍能演奏500多场;贝多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去世也有150余年,他的作品在美国每年竞能演出1800多场,真可谓是经久不衰。音乐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分不开的。
(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和旋律美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进行曲》,音调高昂,气势豪壮,犹如火山爆发;而《长城谣》则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旋律表现乐曲的内容、风格、体裁以及民族特征等,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手段,有人称之为音乐的“灵魂”,有人称之为“流动的诗”。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时间的连贯性,美学家常常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在动态中展示自己的美。
(二) 多姿多彩的抒情和结构美
音乐,它的抒情性是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展示了古战场上铁马金戈、两相拼搏的战斗情景。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是悠扬,如平湖秋月;热烈如天风扑浪,典雅如幽鸟相逐;恨怨如萧萧落叶;刘天华的《江河水》如泣如诉,清冷悲凉,催人泪下;《义勇军进行曲》一旦响起,那激越悲壮的旋律,将使你昂奋,产生战斗的渴望。
音乐还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有人把它比喻为流动的建筑,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规律显示着自己的艺术美。音乐,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像营造建筑那样,以及严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构成音乐作品显示艺术美。它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它,结构的逻辑规律、按一定的调式、一定的节拍和一定的和弦结构原则组成旋律、节奏、和声,并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曲式中展开;它,长于抒情,短于状物和叙事;它,通过听觉形象,主要以感情直接诉诸听众从而给欣赏者以感染。
总之,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正象伟大导师列宁在谈到《国际歌》时说的那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二、 音乐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一) 审美教育:课程标准写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由音乐欣赏中,满足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味。由于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等各种艺术的配合,以达到对所有艺术的认识及鉴赏能力。
(二) 情感教育:音乐是最擅长于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黑格尔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最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它是大自然中和谐的秩序,能赋予人类心灵上真实的美。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快乐的气氛,并能充分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们有参与、共享的成熟感;在音乐活动中,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三) 智力教育:音乐教育能增进听觉辨别能力和记忆力,增加词汇和应用词句及背诵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启发人类最珍贵的创作潜能,借音乐创作的过程,磨练思考力,敏锐的感触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四) 文化传承教育:课程标准写道:“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音乐能够记载我们的历史,通过展示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我们的未来,来划分我们人类与时间的关系;音乐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通过教育,安抚和鼓舞我们的精神,能够重建人生。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五) 合作教育: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是音乐教育中的强音。缺乏合作精神是独生子女存在的一种素质缺陷,他们习惯于把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带到社会中,家长们普遍只关心孩子个性的培养与个体成长,因而今天的孩子更愿意自我表现,引人注意。因此,学会合作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是新时代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是成功的阶梯,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保障。音乐活动能使学生养成参与团体活动与遵守秩序的习惯。音乐活动如同游戏,容易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而积极参与。在音乐活动中养成与人分享成果及轮流等待的习惯,增加自行控制能力,以使与人协调,在音乐合奏中,学习彼此相互呼应,培养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
(六) 创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最好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体现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一个智力与身体的平衡发展,进而能使学生得到一个健全人格。所以音乐教育在充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与文献:《学校教育创新理论》
《音乐课程标准》
《学校素质教育丛书
|
作者:韩正华
|
所在学校:河北省青县小许庄小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