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探索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作者:熊礼富 专业分类:综合 |
关键词:远程教育 三联工程 新农村建设
|
摘要:贵州省黔西县在开展远程教育“一校联一村、一师联一组、学生联农户” (简称“三联”工程)共建新农村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以上班级的学生在回家作业的过程中向身边的群众传递农技知识和远程教育信息,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学校参加远程教育的课堂,实现乡(村)校站点的共建、普教和远教的共用与互动,推动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
|
正文:
家长走进校园,学生穿梭于农家,试验基地里随时可以见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身影。
这是贵州省黔西县在开展远程教育“一校联一村、一师联一组、学生联农户”共建新农村活动中随处可以见到的场面。
黔西县自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已建成远程教育站点561个,其中382个行政村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起来的远程教育站点208个。因此,学校站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加强学校站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培训工作,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长教机制的有效手段。我县充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站点开展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通过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以上班级的学生在回家作业的过程中向身边的群众传递农技知识和远程教育信息,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学校参加远程教育的课堂,实现乡(村)校站点的共建、普教和远教的共用与互动,推进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了“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共用双赢”的目标,建立健全乡、村、校共管和教师、学生、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学习机制,实行乡村与学校“双线组织学员”学习制度,充分发挥一站多用功能,推进学校站点“两不误、双促进”的良性互动,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富民兴黔事业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校联一村”共建基地显生机
我县农村中小学终端接收站点在抓好自身远程教学的同时,认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乡、村、校共管和教师、学生、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学习机制,充分发挥一站多用功能,推进学校站点“两不误,双促进”的良性互动。在坚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服务的基础上,全县还积极探索,把站点建设成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农民文化补习夜校,农村专业技术学校,农村计算机培训基地,农村妇女培训学校等,使之成为“多位一体,一站多用”的综合教育基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一校联一村”工作,给黔西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群众感受到了新农村的气息。全县围绕一个远教信息宣传栏、一块试验地、一名科技辅导员、一批红领巾课件信息传递员的工作思路,全县农村中小学都积极组建或联合组建村校远程教育学用结合项目示范园、示范基地,不断探索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用结合的新途径,为学校教育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提供“学、用”实践场所,实现学习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全县远程教育工作在“一校两教”工程的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教育培训工作,帮助村组和广大村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学科技用科技尉然成风。黔西县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村和学校积极引进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生态农业等项目,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成效明显。为了能以典型引路,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甘棠乡三寨村在“一校联一村”工作中,动员外出务工回到老家的罗克兵用一块地作为远程教育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当时,罗克兵的心里老拿不准主义,在学校和村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专门到四川内江卖了100斤藕种,用学到的技术,在一小块田里试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真没想到,一下子就成功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罗克兵的带动下,三寨村的村民们也对种藕开始感兴趣了,明年有十来家准备栽藕,已经向罗克兵预定种藕。为增强远程教育的直观性,发挥基地在程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在组织群众进行培训时,经常组织群众到试验基地的现场参观、指导和学习,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动农业结构上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县利用远程教育试验基地作为对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农业科技和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指导生产、生活的实验室和试验田,基地的实物性给远程教育增加了生气和吸引力,大大减少了学习农业科技的枯燥感,增加了远程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拉近了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一般群众与远程教育的距离。绿化乡天坪小学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农村党员群众进行培训,认真开展“一校联一村”工作,并创办了丰乐园科技示范园基地,种植了大量的优质水果,融环境美化和实际实用于一体,为当地的群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一校联一村"工作,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一站多用,切实提高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水平。沙井乡在“三联”工作中,针对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的农业实用技术进行问卷式的调查及走访群众,以群众是否需要,是否满意为标准。经统计,共下发调查问卷6480份,走访群众670人次,摸清了党员干部想从远程教育中最需要了解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反馈情况,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和内容。素朴镇在“一校联一村” 工作中,为了帮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利用学校微机教室为农民群众开设了“农民网吧”。对农民群众和干部职工进行了经常性的培训。
“一师联一组”共创致富路
教师在“一师联一组”工作中,结合帮扶村民组工作实际,具体选择一户以上家庭作为帮扶对象,利用家访和节假日时间,送学上门,引导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学习,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转变群众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市场经济意识,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促进生活文明习惯的养成,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村容村貌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教师联系帮扶的农户成为村寨里的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的典型和使用农科技术的示范户后,在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围的群众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培训。重新镇重新小学教师在“三联”工作中,分别制定了年度计划、组建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工作安排等,切实开展“三联”工作。镇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多,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毕业后,迫于就业和升学压力,相当部分选择了外出务工的实际,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站点资源,积极开展外出务工基本常识、政策法规、技术技能、就业信息、务工维权等内容的培训,促进了外出务工的蓬勃发展。
为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坚持把远程教育学习培训与巩固“两基”成果相结合,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远程教育接收站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文化夜校、农村妇女培训学校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广大教师采取组织群众收看流媒体、观看光碟、专家讲授、现场指导和发放资料等学习形式,精心选择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真正实用的学习内容,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适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等知识的集中学学习培训,并通过学后集中讨论,现场培训指导,实地操作示范等方式,切实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针对一些村寨离远程教育接收站较远,部分村民群众参加集中学习培训非常困难的实际,学校教师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性的刻录了大量的农科技实用技术光碟,将光碟目录和内容打印成宣传单,分发到联系村寨农户家中,动员村民在劳动闲暇时间主动到学校借光碟回家自行播放学习。同时,学校教师带着以农村适用技术为主的教学培训光碟,组织学生家长深入到村寨组织村民中心播放户家中观看,让村民在休息中学习技术,在娱乐中掌握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致富能人。针对农民群众对发展养殖业心存顾虑,害怕失败,存在等观望等问题,绿化乡教师突出对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加强思想素质、科技素质等的综合培训,引导、扶持他们带头发展养殖取得成功后,再带动其它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从而达到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小海子村支书路雨在包村教师的帮助下,思想观念逐渐转变,通过“双带致富”项目扶持,带头准备种植辣椒10亩,年计划收入1。5万元;科技带头人司维,早年就有发展畜牧养殖的念头,却苦于缺乏技术,导致致富无门,实施“三联”工作后,包村教师了解到情况后,主动送技术上门,积极邀请他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在学习到技术后,他因地制宜实施养殖项目,带头养养商品牛20多头,预计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重新镇的肖玉松在包村教师的指引下,利用本村荒山多、杂草丛生,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实际,购买了8只黑山羊进行饲养,并修起水池,扩建圈舍等,教师和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养殖、免疫防治等技术,并促使其养殖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喂养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迈进,预计年利润在3万元以上。
“学生联农户”共建新农村
针对学生思维敏捷,对新信息、新知识吸收能力强,而成年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际,开展“学生联农户”助“学”促“用”活动,创办种植、养殖等示范项目,进行新品种试验等,有效带动农民群众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起到共同学习,互相弥补的作用,推动科技的普及与运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落实“双线组织学员”制度的过程中,在继续推进“小手拉大手”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由学生通知培训对象参加集中学习的办法,减轻教师负担。成立远程教育红领巾和共青团课件信息传递队,搭建学生家长和其他党员干部之间课件和信息传递的桥梁。建立起学生借阅课件登记制度,通过学生把课件和信息传递给家长和周围的党员和群众,开展“学生联农户”活动。发挥好“共青团远程教育信息传送队”和“红领巾信息员”的作用,让他们帮助群众借阅光盘,传递信息,反馈需求。家长的需求信息通过学生传递给学校,学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根据收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由教师负责指导帮助学生从学校信息资源库中借阅光盘回家,组织家长学习。为加快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后的知识转化问题,我县创建“共青团(红领巾)远程教育示范园”,示范种植蔬菜、果树、中药材等近百个品种,在提供学习、示范作用的同时,通过出售种苗等办法解决试验用化肥、农药和上网资费、电费等,减轻学校负担。示范基地、示范园充分发挥了辐射作用,呈现出“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应,“学生联农户”模式产生了1+1>2的效果。如今,在黔西,以农村中小学学生为中心,联通外部世界,辐射周边村落,成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三农”的主要模式。为解决广大党员工学矛盾突出问题,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沙井乡根据农村党员存在差异,采用了流动光盘循环播放的措施,对党员进行学习培训。学生在远程教育信息老师的指导下,为家长和群众精心选择教学光盘,带回家播放或到邻居家中进行播放。播放时间一般农忙时节主要在晚上,农闲时节主要在白天。播放内容根据群众的行业特点以及各村实际,主要有农业实用技术、计划生育知识、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等知识。同时结合群众思想意识参差不齐的实际,对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思发展的农户,主要送一些致富典型及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着重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对有发展意识,无发展思路的农户,主要送一些致富的典型经验、致富技巧、致富信息,着重帮助他们找准致富路子;对已选定发畏项目,但缺乏技术的农户,主要送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着重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如组织养殖农户收看《杂交育肥牛养殖》《林下养鸡》《反季节蔬菜栽培》等技术光盘,并指导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树立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
联系地址: 电子邮件:qxxlf@163。com
QQ;635558901
邮编: 551500 电话: 08574240833 13116471088 传真: 08574240833
|
作者:熊礼富
|
所在学校:贵州省黔西县委组织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