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先云 专业分类:教育基础理论 |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意义 原则 方法
|
摘要:[内容提要]: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
正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提要]: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意义 原则 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目前,党和国家提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而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学科中的重要学科它必然要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独立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从古到今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时又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无思想的语言,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其次,语文课本所选的基本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本身就是一篇篇生动的教育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思想品德之外谈什么语言艺术特色。语文课本本身就应该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是直接的道德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找到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恰当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做到语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的高度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二、语文教学中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找准结合点
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整个中小学语文教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想前途教育,如《崇高的理想》中关于理想的例子,教育学生只有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才是最崇高的理想;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如《汉书•贾谊传》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如《愚公移山》中愚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毅力,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如朱自清《父亲》中洋溢着对父亲无比的敬爱之情,这些形象会引导学生产生孝敬父母的情怀;仁义思想教育,如《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关爱他人的精神教育,如《孟子》中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我反省的精神教育,如《劝学》中说:“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语文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教师要深刻挖掘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二)渗透要规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对德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明文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绝不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也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无控制地随意渗透。教师要综合德育课程标准,语文标准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
(三)渗透要适宜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教师在渗透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发出的信息要为学生乐于接受,进而转化为他的思想品德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用生动感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绝不能不顾实际需要,任意拔高德育渗透的内容与标准。同时,要在适宜的时机进行渗透。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切忌盲目随意、不管时机地渗透,致使德育渗透产生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 、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通过语文教师进行言传身教。
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二)通过学生作文进行自我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通过字词句篇来表达思想、观点、立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例如,布置作文《做错事之后》对学生进行知错就改的教育;布置作文《让座风波》对学生进行礼义谦让的教育;布置作文《小小班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布置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分别针对某个德育主题进行德育渗透。
(三)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
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对生活的评价、是非爱憎倾注在他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例如,通过分析阿Q的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劣根性,激起了学生要改掉这些恶习的决心,受到了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教育
(四)通过分析主题进行德育渗透
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它是通过情节一步步展现出来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例如讲《守财奴》时引导学生通过情节分析概括出本文主题,即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使学生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受到了社会主义好的教育。
(五)通过情景共鸣进行德育渗透
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总之,在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它的实施原则和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功能,真正达到教育是为了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育训练全书》 陶倩 1999年2月北京第一版
2《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教育原理》 孙俊三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4《心理学教程》王振宇 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管理学》 常思量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6《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冯大鸣 周嘉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
作者:胡先云
|
所在学校: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龚家坪镇大坪铺完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