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弘扬孝德,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弘扬孝德,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姜义飞      专业分类:德育研究
关键词:孝德  德育规律  德育时效性
摘要:孝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贴近生活,易于身体力行,合乎德育规律,有利于学生素质整体渐进提高.德育的目标在于人格的养成.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但不是终点,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正文:弘扬孝德,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山东省聊城大学政法学院 姜义飞 孝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中,是极受推崇的。《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立德之本,是一切美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孝德贴近生活实际,易于身体力行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却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高、大、空”现象突出,即德育的起点过高,目标过大,内容过空。致使德育仅仅停留在“挂条幅、贴标语、喊口号、开会议、作报告”的层面上,而把其实质内容抽象化,难以取得积极的实际效果。例如,“五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其内涵,学生都能够脱口而出,然而,“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对学生来说确是非常模糊的,更不用说去爱了。因此,它远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变成了“堂而皇之”的东西了。 学校德育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孝德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因为孝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意识。它以对父母的依恋为基础,表现为对父母真挚感情的流露。“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①可见,孝德是人生而俱来的天性。提到父母,学生都知道应该去爱他们,只要给与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尽孝于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美德,使学生做到“以知导行,知行合一”,是逐步提高其整体素质的起点和基础。 二、孝德教育体现了德育规律,便于逐步深入 德育具有“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它们是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兼进性。所以学校德育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情形并重,循序渐进的规律。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德育的起点放的很高,只做一些“听起来激动,做起来没用”的事情,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规律,只流于形式,不重视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主张,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爱人民的感情,应该首先从爱父母做起。“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② 这就是说,人的一切优良美德都是由孝产生的。所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孝德的培养开始。 生我者父母也。子女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所以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最早的人际关系。由于血缘的联系,子女尽孝于父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容易被人接受。“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③这是尽孝的三个阶段和层次。一是“事亲”,即孝敬父母;二是“事君”,即贡献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三是“立身”,即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事业的成功,而有功于后世,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种由爱己之父母到爱人之父母,再推及到爱社会他人,爱天下国家,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过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孝德教育更符合德育规律,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应教育学生有孝心,培养学生的孝德,并逐步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孝推延,循序渐进,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 三、对学生进行孝德培养,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易于偏激,容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窃行凶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甚至危及社会治安。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不仅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且还要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人之道德生活,必自孝悌始,乃天秩之必然。”④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道德生活的开始。尽孝于父母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子女与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他们与其他人关系的好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对父母的孝,是对一切人关怀的开始。“亲亲,仁也。”⑤这就是说。孝是仁行的基础,仁爱的精神蕴于孝德之中。作为子女而有孝德,是“家和”的基础;将孝德推延,去爱他人,这是“人和”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一个不会关心别人的人,也很难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德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⑥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孝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近些年来,学生的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传染”的迹象,特别是在高中和大学。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学生责任感的淡薄,和对生命价值深层次理智思考的缺失。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人生观是核心。加强德育中的孝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但不是终点,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勇于承担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人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只有形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才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首先,为人子女要对父母负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⑦意思是,父母把子女健康的生下来,并养育成人,子女应当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是孝的开始。所以,尽孝先要存身守身。有孝德的人,“不登高,不临危,不与人争”,更不会自行结束生命。父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三年怀抱”,含辛茹苦养育子,尽孝于父母,不仅是为了报恩,更是一种责任。其次,作为社会中的一成员,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还要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孝德,使学生懂得自己应对父母、对社会负责,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积极奉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孝德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孝德,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完善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使德育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①,《孝经·三才章第七》 2、②③⑦,《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④,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3、⑤,《孟子·尽心上》 4、⑥,《论语·学而》 尊敬的编辑、评委:   您好! 我的论文中若有错误、不妥之处,敬请指出,并加以校正。不胜受恩感激。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3-1 姜义飞     邮编:252059 电子邮箱:jiangyifei19830625@163。com
作者:姜义飞
所在学校:山东省聊城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3--1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